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年冬季天氣反常的根源

今年冬季天氣反常的根源

今年冬季天氣反常的根源

胡德良譯

對於地球氣候的未來而言,不管全球變暖的典型模式預示著什麼,有一點是肯定的:全球變暖永遠也不可能使冬季消失,對於熱帶以外的地區來說尤其如此。

從巴格達的飄雪天氣到中國的特大暴風雪,過去的三個月見證了各地的反常天氣。

?1月份,希臘和土耳其經歷了特大暴風雪。

?有人估計,中國的暴風雪掃平了其境內10%的森林。

?甚至位於熱帶的越南北部地區,1月份的寒冷階段也有所延長,氣溫降低至28華氏度。

這些反常情況還不算特別嚴重。在斯德哥爾摩,瑞典的氣象服務部門公布,今年冬季的平均氣溫為36華氏度,為了保存天氣資料,冬季氣溫記錄從12月份持續到2月底。這是斯德哥爾摩自1756年以來最暖的冬季。1月份,澳大利亞的溫度比1961年至200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2.2華氏度,這是一個創記錄的反常氣溫。

在美國大陸,儘管1月份龍捲風襲擊了東南部,在適合滑雪的鄉下積雪很厚,但天氣情況相對平靜一些。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的國家氣候資料中心星期四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儘管今年冬季比正常氣溫仍然高出0.2華氏度,但卻被列為有記錄以來的第54個最為寒冷的冬季,而且還被列為第18個最為潮濕的冬季,全國濕氣降水平均為2.7英寸,比正常記錄高出半英寸略多一點。

儘管如此,氣象和氣候專家們提出警告:不要利用講述這個階段的嚴寒或相對溫暖之機,來千方百計地對全球變暖做出結論。

美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邁克爾·哈爾珀特說:「一周一周地過去了,天氣的自然變化比氣候變化的信號來得猛烈得多。」北達科他州冬季的溫度可在零下30華氏度到零上50華氏度之間浮動。哈爾珀特還說:「在季節性溫度浮動如此劇烈的情況下,如果以全球平均溫度的長期趨勢為基礎,生活在北達科他州的人們不會注意到氣溫的一度之差。」

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即使全球明顯變暖之時,「冬季將仍然存在,仍然擁有寒冷階段和嚴寒天氣,」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傑拉爾德·米爾說,「但是情況將會朝著寒冷階段較短和嚴寒事件較少的趨勢發展。」

從北美的情況來看,很多氣象預報員把拉尼娜現象當作剛過去的這個冬季反常情況出現的主要驅動因素。拉尼娜現象跟厄爾尼諾現象是氣候學上的同一類現象。在拉尼娜現象出現的情況下,溫暖的海水彙集在太平洋西部的熱帶地區,而太平洋東部的水域變冷。

通常情況下對於美國來說,拉尼娜現象更有可能使西北部溫度比平時更低,同時也更有可能使其他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溫度比平時更高。此外,南方地區的特點是比平時更為乾燥,而西北部地區及俄亥俄河谷地帶則更為濕潤。

然而,今年冬季沒有遵循那個原有的模式。通常有望濕潤的地區獲得了濕潤天氣,可是西南地區和東南地區也獲得了濕潤天氣,兩地區比正常拉尼娜事件時經歷的雨雪天氣要多得多。就全國範圍來講,溫度變化幅度比預計的情況要大得多。據報道,1200多個地方到達或打破了低溫記錄,而有4200多個地方趕上或超過了高溫記錄。

哈爾珀特先生說,結果造成氣象預報員預報得不太理想。通常情況下,當拉尼娜或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最強烈的時候,氣象預報才會最準確。哈爾珀特估計,這次季節性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比隨意預測的結果僅僅高出10%至20%,降雨量預報的準確性比隨意預測的結果高出約25%至30%。如果季節性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比隨意進行的預測結果高出50%至70%,預報就被認為是成功的。

使天氣更加異常的因素:另外一種熱帶天氣模式有點象穿著輪滑鞋的厄爾尼諾,被稱為季內震蕩。季內震蕩起初表現為印度洋上空巨大的降雨雲團,然後雲團沿著熱帶地區向東移動,經過陸地上空時氣勢減弱,經過海洋上空時氣勢加強,直到返回啟程點。每隔30至70天雲團便繞地球一周,形成了自己的乾濕循環。

哈爾珀特指出:今年冬季,季內震蕩強化了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力,導致了美國氣溫出現了意外的變化,並且使乾旱地區降雨受益。他說,以前氣象預報員們確實沒有見到過強烈的拉尼娜現象和強烈的季內震蕩活動同時發生的情況。

米爾博士承認,目前這個新情況向氣象預報員們提出了挑戰。情況一旦開始,他們可以對付,然而關鍵是他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情況的發生。了解其原因將非常有助於進行季節性氣象預報。不管是在氣象預報領域還是在氣候模擬領域,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做出努力就標誌著工作正在取得進展。

譯自:The Christian ScienceMonitor

原著:Peter N. Spotts

註:本文曾經發表於《世界科學》,原文題目為「冬季天氣反常的根源」。

關注科普翻譯,獲悉科技信息

健康就任性,福壽有捷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翻譯 的精彩文章:

抗寄生蟲葯對抗蚊子的奇特效果

TAG:科普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