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英雄悲歌-李秀成
昨日讀書,看到李秀成的評價,認為此人最後投降清朝,評價頗低,有點不以為然,簡述其事如下,褒貶是非,請諸君自行評價。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李守成,入太平軍後改名李壽成。率兵解鎮江之圍後,洪秀全為了表彰他的功勞,賜名「李秀成」,因為洪秀全本人名字里有「秀」字,賜名而不避諱,應當是一種極其榮耀的事。
李秀成28歲參加太平軍,文化程度雖然不高,但在最初起事的那幫人中,已經算得上的「秀才」了,知書達理,字寫得不錯。攻克南京之後,因軍功卓著被封為「右後四軍軍帥」。天京事變後,因為天國人才凋零,而且李秀成屢立大功,被封為「副掌率」,即太平軍副總司令。1858年,因為在攻破江北大營中,表現突出,轉年被封為「忠王」。1860年搗毀江南大營後,李秀成在江浙一帶佔據了大片土地,手下多達數十萬人。天京事變後,天國呈現了短暫的中興氣象。
但是正是這樣勝利讓太平軍將士盲目自大,兩次進攻上海不利之後,諸事不順,將死兵亡,地減城失,一步步走入衰亡。李秀成此時也犯了巨大的錯誤,只顧貪圖蘇浙根據地的開闢,在攻打武昌和救援安慶兩次軍事行動中,行動遲緩,坐失大好良機,沒過多久,清軍攻陷天京。
天京城破 ,李秀成率千餘將士保護幼天王冒死突出重圍,並將胯下好馬讓與那位十六歲的少年。月黑風高,廝殺之中,君臣相失,最終相互失去聯繫。
李秀成一夜廝殺,天明時戰馬已成廢馬,只好棄馬步行,與三個隨從帶一包金銀逃上荒山。在一個破廟旁,被一群村民發現,脫身不得。村民人數眾多,搶奪財寶後,分贓不均,一番打鬥後,把李秀成送入清軍大營,意圖換得更多錢財。和李自成命喪九宮山的村夫相似,總有豪傑虎落平陽被犬欺,縱橫於萬軍之中,最後卻敗落於無知小民手中。
曾國荃聽說抓到忠王李秀成,既喜終於抓住這位太平軍最重要的將領,又怒多年來,數萬湘軍命喪此人之手,於是手持利刃一陣亂捅。李秀成笑著說,「曾老九,打仗各為其主,你這樣又何必呢?」稍後,曾國藩趕到,好言相勸,李秀成開始寫他的「自述」,不到兩周,寫下七萬多字的「供狀」。
縱觀其供詞,大約有七個部分:第一關於金田起事的詳情,第二關於「天京事變」的前後經過,第三關於六次解除天京之圍的情況,第四在上海與洋人組織的「常勝軍」交戰情形,第五為太平天國軍事政治的解釋辯護,第六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幾個原因,第七表達自己願意為曾國藩收復太平軍余部的願望。
因為這份「供狀」,後人對李秀成評價極低,認為其人被俘就降,殊無節操。觀點未免偏頗,李秀成應當是信仰堅定,視死如歸的好漢,原因如下。
首先,李秀成對曾國藩提出的 建議中,有一點是提防洋人對中國吞併的企圖,這是完全拋棄私心的想法,具有高度的民族大義。之所以提出要替清政府收復余部,只是出於替自己的 子弟兵考慮,希望曾國藩不要多殺兩廣人。
其次,趙烈文是湘軍的高級幕僚,在李秀成被俘之初多次交談,問李秀成「何不早降?」
忠王回答:「朋友之義,尚不可渝。況我受其(洪秀全)爵位,能不為之效死!」
又問日後有何打算,李秀成答:「我一死而已,但求能招服舊部,以活眾生,由此死而瞑目。」
其三,曾國藩殺李秀成之前,派幕僚李眉生相告。聞言,李秀成怡然曰:「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圖報!」沒有破口大罵,沒有痛哭流涕,沒有跪地求饒,只有坦蕩無私,慨然赴死,這種表現怎能是貪生怕死之輩。
遺憾的是李秀成的「供狀」被曾國藩屢加修改,刪去了對曾家兄弟的讚許之言,刪去湘軍無能的表現,刪去太平天國的總結等等,目的避免朝廷的猜忌,誇大湘軍的功勞,掩蓋湘軍的無能。而且曾國藩一面假仁假義的要赦免李秀成,以便套取口供,一面上書朝廷,先斬後奏,提前處死李秀成。
曾國藩急於殺死李秀成的原因有二。第一,掩蓋湘軍罪行,天京城破,湘軍屠殺城中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曾國荃一人搶奪的財富,用二百艘大船運回湖南老家,可見湘軍上下搶掠之狠。第二,掩蓋李秀成和幼天王逃脫的事實,此事是湘軍的重大軍事失誤。幼天王突圍到湖州,左宗棠知道此事,於是上報朝廷,曾國藩恨極左宗棠,二人自此絕交。
或許被李秀成那高尚的人格所感動,曾國藩下令對李秀成免去凌遲酷刑。一代豪傑李秀成終得砍頭快死,享年四十二歲。
可惜死去多年以後,李秀成相關資料被大肆修改,真相如何已不可辯,但屢屢被潑上髒水,亦是對英雄的不公。
TAG:阿獃的大雜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