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京報圖片編輯劉晶年度作品:這工作,治癒拖延症

新京報圖片編輯劉晶年度作品:這工作,治癒拖延症

編者按:您現在看到的,是新京報圖片編輯2017年度個人作品系列。當攝影記者在一線披荊斬棘、突破記錄時,堅守後方的圖片編輯也同樣在幕後的「戰場」與時間賽跑。如往年的誠意展示,每一點陣圖片編輯依然將自己在這一年的所見所得與大家分享。

本期出場的,是新京報圖片編輯劉晶,也就是拍者君。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在這裡,逐一展示團隊小夥伴們的年度作品。我覺得這是一種儀式感,之於這份職業的敬畏,也是對生活的沉澱,興許還會讓同路人看到前方的些許光亮。

如果沒有留下照片和文字的記載,曾經發生過的一些事,遇見過的一些人,可能很容易被遺忘。或許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打開現在寫下的這篇文章,會更真切地覺得從前的光陰並未虛度。

今天,除了將這一年拍者的內容精選呈現之外,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工作中的煩惱和收穫,還有生活中邂逅的小歡喜。

2017,依然是個遊戲渣,打不了王者吃不了雞;

2018,少喝奶茶少熬夜,真的不能再胖啦!」

—— 劉晶

「突發新聞,治癒拖延症的一劑良方。」

當發生突發新聞時,反應速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優勢。速度得搶,但新聞事實絕不容有失,這是必須堅守的原則。我也曾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自從跟突發新聞打上交道,竟神奇地治癒了七八分。

八月的九寨溝地震發生後,災區的信號特別不好,當同事吳江徒步進入地震核心區後,幾乎處於失聯的狀態。我沒有干杵著,而是從多渠道關注前方動態,定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編輯邏輯,並梳理他可能會拍到的畫面,提前找了一些景區昔日的美麗圖景,預想著做一輯地震前後的對比圖。采編默契的重要性在這個時候凸顯了出來,入夜後等到傳回的素材時,一聲「太靠譜了」脫口而出,我預想的對比畫面,他幾乎都拍到了,甚至連拍攝角度都相差無幾。二十分鐘後,稿件發出。

記得效率最高也是最手忙腳亂的一次,是前一年的邢台洪災,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參與此事,臨時接到發稿任務時,我正在一所學校聽課,掛了電話急忙在附近找電腦,同時聯繫記者,從理清情況,拿到素材,到三審結束、發布完成,只用了半個小時左右。我想,如果沒有記者在前方的紮實採訪,編輯的手速再快也是枉然。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吳江 王飛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彭子洋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首席記者陳傑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王飛

「10W+面前,深度影像記錄存在的意義。」

有時候會陷入這樣的迷茫,團隊辛苦做出的稿子,卻不及一些營銷號複製粘貼的閱讀量高,那種鬱悶和不甘的感覺,很不爽。這個時代,堅持原創,堅持深度調查真的「傻」嗎?至少在我看來,不是。

幾個月前,一篇沒有高閱讀量,看似「石沉大海」的報道,讓一個支離破碎的家重新團圓,當記者告訴我,家屬以送錦旗的方式表達謝意時,有種莫大的滿足感。

臨近年末時,所編輯的稿件第一次有了近百萬加的閱讀量。事件本身與「欣喜」不沾邊,但在報道的過程中,看著有那麼多人在共同關注著一件事,一群人,與之同悲共喜,為之發聲,我感受到了「欣喜」。這個世界很喪,卻並不是冷漠的。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尹亞飛 游天燚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首席記者陳傑 劉旻 通訊員關琦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首席記者陳傑 劉旻

「可預判的新聞中,團戰的重要性。」

沒有科學有效的合作模式,人多並不一定會成為優勢。

十二月的烏鎮互聯網大會,若不是幾位同事提前認真比對名單照片,在嘉賓集中報到的那天,就不會高效地在人群中捕捉到眾多國內外大咖,產生了那條迅速突破10W+的稿件。要知道,如果前方傳回的畫面與信息有誤,臉盲的我在後方逐一核對時,內心會有多崩潰嗎?幸福的是,這種事,至今還沒遇到過。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攝影圖片部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王飛 李婷婷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攝影圖片部

「尊重遇見的每個人,不辜負每一份信任。」

或許很多報道,沒有10W+的漂亮數據;或許很多稿子,立即就成了各大平台爭相推送的熱門爆款……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我始終相信的是,用敬畏之心去觀看這個世界,用客觀而不失溫度的影像去表達,用理性的文字去講述,我們的每一次發聲,就是有意義的。

有時候看著後台的留言,我常會情不自禁地開心、感傷,因為他們在這一方小小天地留下的每一個字,都是來自於他們的生活,真實、動容。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我們那份珍貴的信任。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彭子洋 羅芊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彭子洋 左燕燕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侯少卿 李丹丹

「平淡的日子,才是生活的常態。」

盛夏將至,槐花飄香時,我們記錄下了帶著濃濃離愁的望壇;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告別後,我們在這個冬天走進了許多「動批」人的從前與未來……

過去的一年,數次在記者傳回的素材中感知突發現場的驚心動魄,也不曾忘記關注身邊發生的這些變化。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王子誠

本期攝影報道/新京報記者王子誠 劉晶

「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三頭六臂其實可以有。」

在臨時接到的採訪任務中,群訪是最常見的,崩潰的是,留給我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個小時……

一篇群訪,涉及的採訪對象少則六七人,多則十人以上,而且,因為各種因素,不是說聯繫幾人就能成功幾人的。曾經有一次群訪,需要我在五個小時完成對十二人的採訪……嗯,那次一共聯繫了二十幾人,不得不逼自己變身「三頭六臂」,好歹順利完成。

遇見採訪對象有拖延症?「死纏爛打就對了」……

「沒在凌晨的幸福大街走過,不足以談人生。」

常被同事打趣是編輯部的「大殺器」,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出山」。聽著還挺有些「江湖氣」的,其實只是個臨時串場的而已(哭唧唧)。

平面上的圖文「遊戲」別有一番趣味,它也教會我更嚴謹的工作態度。想起那些為了一句話甚至一個字跟記者軸半宿,糾結於選擇哪張照片做大圖、如何排版才能將專題的視覺化和信息量呈現出最佳效果跟美編墨跡半天的日子,還真是挺感慨的。

嗯,沒在凌晨的幸福大街走過,不足以談人生。

本版攝影/新京報攝影圖片部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彭子洋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尹亞飛

本版攝影/新京報首席記者陳傑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彭子洋

「這一年,感恩生活贈予的小歡喜。」

波瀾不驚的日子裡,這些悄然而至的小歡喜,是我按下快門的理由(雖然老被基友吐槽是「不會拍照的手抖星人」)。

以後啊,比起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更希望做一個可愛的人。當然啦,務實的願望也是有的,比如編稿速度更快、失誤更少,質量更高,變身「快手老司機」。

北京,清華大學。

北京,望壇。

北京,天壇公園。

北京,故宮。

北京,東鐵營。

北京,法華寺街。

感謝所有堅持在一線記錄的作者,

感謝各位一直以來的關注與支持。

未來的日子,

願我們攜熱血與朝氣自信前行,

不負至情至真少年心。

- The End -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新京報圖片編輯李冬年度作品:一點陣圖編大叔的夜夜夜夜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