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驗方:止嘔效穴就是它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我們
小編導讀
噁心嘔吐、反胃,這種體驗恐怕許多人都有過,如何快速解決呢?今天,小編帶來針灸名家鈕韻鐸先生祖傳驗方,只需針刺一個穴位,降逆止嘔一次見效!到底是哪個穴位呢?且看正文
~~
這是祖傳的一個小驗方,治療胃氣上逆,噁心欲吐,只刺「四縫」之中的中指縫,稱為「中縫」一穴,其出血中伴有黃色或白色黏液,一般當即可以緩解噁心嘔吐之現象,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四縫穴
[位置]在手指掌面,示、中、環、小指中節橫紋中點。
[針法]用三棱針點刺,擠出無色透明的黏液。
【醫案舉例】
例1
孫某,男,26歲。初診日期:2013年7月10日。
主訴頭暈、噁心嘔吐1天。外出旅遊感暑,頭暈、噁心嘔吐,自服十滴水,頭痛頭暈緩解,但噁心欲吐加重。觀患者面紅赤,神情煩急,身倦乏力,大便水瀉數次,體溫37.4℃。無其他慢性疾病。舌質紅,舌苔白,脈滑數。證屬暑熱兼感,胃腸失調。治宜祛暑清熱,利水和腸。
降逆止嘔為當務之急。取三棱針,急刺左手中縫穴,出其黃白血水,立即惡止不嘔,神清氣爽。
再擬藿香正氣湯加味,3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體溫36.8℃,噁心欲吐未再發作,小便增多,大便正常,唯食慾還差,再擬調胃助消之劑,水煎服,3劑,結束治療。
例2
孟某,女,47歲,外地務工人員。初診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主訴煤氣中毒5小時。因天冷,室內生火爐取暖,致CO中毒,幸被救出,移至室外。現頭腦清醒,唯噁心欲吐,全身疲乏無力,舌淡紅,苔白,脈細。
急取三棱針刺左、右中縫穴,擠出不少的黃白血水後,患者長出一口氣,噁心欲吐之症完全消失。
例3
張某,女,42歲。初診日期:2014年5月14日。
主訴每日晨起噁心嘔吐10天。患者為西醫大夫,化驗均無陽性指征。自認為神經性嘔吐,雖服西藥但效微,故延中醫調治。觀其面色黃暗少澤,所吐之物為食物和黃色苦水,納食無味,夜寐多夢,大便溏,日解1~2次,月經提前2~3天。舌淡紅,苔白膩,脈沉滑。證屬脾虛痰濁內阻,胃氣上逆。治宜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患者懼痛畏針,故先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煎服。當天下午患者電告,一聞中藥味即噁心欲吐,無法服用。遂囑其下次來複診時將葯熱好帶來。
二診:告知患者需在其手上試扎一針,患者合作。於是在其右手中縫穴以三棱針點刺,擠出一些黃血水後再令患者服藥,竟沒再吐。
三診:中藥4劑服盡,沒再噁心嘔吐。要求再開藥鞏固療效。
例4
劉某,男,36歲。初診日期:2004年6月28日。
主訴嘔吐4個月。飲水則嘔,進食則吐,天天如此難得安寧,日漸消瘦。刻下症:頭暈頭沉,汗多心煩,胃中灼熱且吞酸,急躁易怒,夜寐不安,轉側難眠,二便通調。兩頰發紅,舌微紅,苔黃白相兼,脈弦滑。西醫診斷為淺表性胃炎。中醫辨證屬脾虛胃熱,濕濁瘀阻,氣機失降。治宜化濕濁、降胃逆、調氣機。
擬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
姜半夏25g,生薑5片,茯苓30g,北秫米30g,陳皮15g,竹茹10g,吳茱萸2g,黃連10g,桑葉30g。7劑,水煎溫服,每日1劑,煎兩次,混合兌勻頻服,
但患者聞中藥味即噁心,拒服之,故採用如下方法:先刺中縫穴放血,然後少量頻服中藥,即每間隔10分鐘服用1小勺,當天服盡。
按上法,每日上午8時先刺中縫放血,再少量頻服湯藥。3天後嘔吐明顯減輕。
7天後頭不暈,夜能寐,汗出止,胃中灼熱吞酸基本消失。舌淡紅,苔轉薄白,脈弦。唯不思飲食,口苦心煩。再擬小柴胡湯加減,繼續調治兩周後病告愈。
【按語】
以上四例驗案,由於病程、病因、兼症、體質的不同,刺中縫穴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主角,有配角,有先鋒,有隨從。
例1是中暑引起的胃腸功能失調,刺中縫有急先鋒的作用,胃氣降,嘔惡平,保證了藿香正氣散加味發揮作用。
例2煤氣中毒,單選三棱針刺中縫取得全勝。
例3患者聞葯則嘔,利用刺中縫穴協助降胃氣,起開道之作用,使葯能入胃發揮作用。
例4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正治法,其「聞到中藥氣味就噁心」,故設計克服噁心的三項服藥措施,解決了難題。
好 · 書 · 推 · 薦
金針大師——王樂亭
本書
是由我國著名針灸學家王樂亭教授再傳弟子鈕雪松醫師主編。全書包括:醫家小傳、配方擷要、臨證醫案、診余小課、醫論研究、薪火傳承等六個部分。全面重點介紹了王氏金針學術思想的形成歷程及王派弟子從師的學習體會、臨床應用和個人的豐富經驗相結合之心得論述。
掃描二維碼
或
點擊
「閱讀原文」
購買本文推薦圖書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
《
濟世金針——鈕韻鐸
》(中國中
醫藥出版社出版
,
鈕雪松主編
)
,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
有。由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本文圖書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