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覺·物」:信息過載的當下,是否遮蔽了你的真實感官?

「覺·物」:信息過載的當下,是否遮蔽了你的真實感官?

由騰訊研究院與觀唐文化聯合推出的「覺·物-互聯網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藝術展於1月19日在751D·PARK第一車間開幕。展覽作為騰訊T Meet大會的組成部分,圍繞著「科技向善」的主旨展開,以藝術語言探討信息技術深度介入生活的科技倫理。

展覽現場

今天的「人」比任何時代都更加地「物化」,我們在跟隨、使用技術進步的每一個成果時,其實科技已經逐漸在我們大腦中植入了機械的邏輯和指令——每隔三分鐘,我們就習慣性的翻看手機,刷刷朋友圈,即使手機沒有收到任何新消息提示。

與以往信息閉塞的時代相比,我們在當下接受到的是過量的信息。《覺?物》正是通過影像藝術、裝置藝術、繪畫藝術及新媒體藝術這些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藝術家對於「過載」這一主題的理解,

展覽現場

覺知物,物生覺

展覽分為「覺」和「物」兩個部分,分別對應數碼時代對硬體的過分依賴和以此為背景而給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兩個方向展開探討。「物」部分呈現藝術家念家雯、黃智銓等7位藝術家的作品,不管是在符號上,還是意義上,他們從「硬體」出發,以具體的現實觸發觀眾切身的感受。

念家雯《我愛你》

袁越《方寸之間》

「覺」部分的7位藝術家郭銳文、姚瑤等則更傾向於通過藝術形式的呈現來喚醒觀眾的通感。不管是電子投影的互動裝置還是基於聽覺的感官體驗,抑或用傳統的繪畫傳達寂寞或者掙扎的都市情感——這些感受最終還將落腳於科技發展所帶給我們可感知的想像力。

陶娜 《星雲圖》

姚瑤-聽系列

新生代,新視角

出生於80年代以後的人對電子和網路的敏感無疑是具有時代性的,國際交往的增多,也使得他們的創作更加的包容多元。此次參展的14位藝術家中,以影像互動裝置為主要創作方式的郭銳文生活和工作於紐約,其作品《衍生》在技術和理念上都對接世界科技前沿。他擅長以電子軟體的形式與觀眾互動,在觀眾感知過載並推開影像中團塊的時候,陷入主動和被動的悖論。

郭銳文《衍生》

卓穎嵐、黃智銓兩位藝術家來自中國香港,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一種基於地域性的文化特徵。卓穎嵐的《貪婪·寂靜》將燈光置於玻璃酒瓶中,在黑暗的空間里猶如螢火蟲,帶著亞熱帶地區的自然記憶。黃智銓的《相距·獨》則用晃動的屏幕來喚醒人們被封存的靈魂。

卓穎嵐《貪婪·寂靜》

黃智銓《相距·獨》展覽現場

中國本土藝術家關注的話題在兼具國際視野的同時,又與中國的現實密切關聯。徐寅良的作品《天王星》中,渺小的人物與巨大星球的對比凸顯出一種電子時代的孤獨感。念家雯的《我愛你》系列作品用動畫的形式探討有形科技與無形情感之間的關係。

徐寅良《天王星》

徐幸媛則用《少女的冷漠》來命名以自己為原型的玩手機的少女形象,感應的電流擊中電路板發出的噼里啪啦響聲回應著「冷漠」少女的真實遭遇。

徐幸媛《少女的冷漠》

劉舒頔的《遊戲盒子》在表現科技手段帶來制式化生活的同時,又帶有中國八九十年代文化,特別是審美延續的特徵。

劉舒頔《遊戲盒子》

今年騰訊T Meet大會的主題「過載」著眼于海量信息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問題,老年人在全數字情境中生活不便,追求便捷而造成環境污染,科技令人孤獨等等一系列直接關切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問題。

《覺·物》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希望通過科技世界「覺·物」的呈現,來喚起觀眾對真實世界的「覺悟」。科技在感官上製造愉悅體驗的同時,我們是否深陷其中而丟失了自我。藝術在這裡不僅提供多樣的形式,它更是一個出發點,從文化經驗的深處喚醒觀眾對自我處境的自覺。

展覽持續至1月2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商業 的精彩文章:

去國博看「老少通吃」的拍場贏家張大千

TAG:藝術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