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民間國寶為何在不同身份人手中,價值懸殊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民間國寶為何在不同身份人手中,價值懸殊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每到年關,有貨的主都會趁著這個時候做甩貨賣。但是古玩行業是個特殊行業,有人卻趁低吸入,囤貨過年。

從事收藏的朋友大多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管是陶瓷、書畫,還是其他類別的收藏品,只要東西較常見,價格相對較低,買到的機會多,只要具備基本的鑒定常識,一般都不會看錯。

而對於檔次稍高,市場價值較高的藏品,人們大多抱以小心謹慎的態度。對於官窯、元青花、汝窯、琺琅彩等這些「大名頭」的藏品,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

我哪裡有這麼好的運氣,自己就碰到了?即使碰到了,也大都以為是不可能的事!持這樣的謹慎態度是很正常的,畢竟收藏圈裡到處是陷阱。

收藏界幾乎遍地都是黃金,能否抓住機遇,關鍵還是看眼力、看魄力。在收藏中有眼不識寶貝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當人們在小心謹慎捂緊錢袋的時候,很可能由於眼力和膽識的欠缺,讓機會從自己眼前溜走。

有許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對於看普通東西可以說是行家、高手,然而對於檔次高點的東西,就不那麼自信了,在多數情況下,寧願相信「大名頭」的東西都是贗品,而不是實事求是地客觀看待它們。

這樣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然而錯失的卻是機會,並且自己永遠停留於玩普品的階段。

其實大名頭的東西,與普通東西在鑒定方法上是一樣的,都是在熟悉真品特徵面貌的基本上,對鑒定對象進行整體和細節特徵的分析和把握。對陶瓷而言,不外乎造型、紋飾、胎、釉、款識、使用磨損痕迹、保存環境、開片、氣泡等細節特徵;對書畫而言也無非是風格、用筆、用墨、款識、線條、具體物象的畫法、紙張、裝裱、印章、印泥等內容。這些原本是很基本的方法,很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在遇到大名頭東西時,反而不會用了。

大名頭的東西在他們眼裡被神化了,他們相信傳言「某類東西,某位大師的畫作,現在仿得已經亂真了,連故宮博物院等國家級專家都要走眼,科學儀器也檢驗不出來」。於是在他們心裡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凡是大名頭的東西多不可靠,不碰為妙。

這裡所說的大名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什麼樣的藏品名頭算是「大名頭」,通常是按其經濟價值來衡量的。對於那些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藏品,人們通常只是以平常心待之,在鑒定時也不覺得有何高難之處,在多數情況下敢說敢言,並能達成統一意見。

但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名頭藏品,人們的警惕性總是很高,也免不了有各種質疑的聲音,至於一些民間流散的大名頭東西能得到認可的機會則更加渺茫。由於大名頭的藏品往往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是作偽造假者們竭力仿製的重點對象,市場上流傳的贗品較多,贗品的仿製水平時常被誇大,因而在鑒定時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干擾。鑒定專家在面對自己沒有確切把握的大名頭藏品時,專家會含蓄的給出「有疑問」、「不開門」、「待研究」這樣的結論,而自負的專家則直接說是「假貨」。

就目前古玩鑒定界普遍的榮辱觀來看,把真東西或沒有把握的東西說成假貨,似乎顯得專家的水平高、不丟臉,一旦把假東西說成真東西,反而會顯得專家沒水平、真偽不分。

目前收藏界還有這樣一種普遍情況,同樣的大名頭藏品,出現不同人的手中,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人們對其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馬未都論汝瓷》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馬未都在民間碰上一件汝窯瓷器,但人家不賣,只是拿來讓他看看。

看完後馬未都說:「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拿出去人家都說它是假的。」持寶人說:「對,誰都說它是假的,但我堅信這東西是真的。」馬未都說:「我可以告訴你,它確實是真的,可問題是它在你手裡就沒人認。」試想,那件汝窯瓷器如果出現在馬未都的手中,也許得到認可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點評: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是有著多層次因素的,首先是絕大多數的參與者專業能力的低下,直接導致他們迷信所謂的權威,而做出違背市場規則的舉動:買藏品認人不認物,高價買安心。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他們不知道專家現在不比假貨真!

其次就是國家對權威和專家的認證、監管及相關法律的缺位,讓那些為利失去良知的專家有機可趁,指鹿為馬攪亂了參與者的認知,致使社會信任度下降急速下降,而從中漁利所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家裡祖傳古董 若是文物能轉讓嗎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