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夫脈之大體二十六種,此診脈之紀綱也。細而論之,毫釐少差,舉治必遠。總而言之,虛實,陰陽而已,兩者議之,以要其中。謹於諸家脈法中,撮其機要,剪去繁蕪,載其精義
浮脈之診,浮於指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狀如太過。瞥瞥然見於皮毛間為表證,或為風,或為虛。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浮而數者熱也。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瘡疽之謂也。
洪脈之診,似浮而大,按舉之則泛泛然滿三部,其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其主血實。瘡腫論曰∶脈洪大者,瘡疽之病進也。如瘡疽結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脈之診,實大相兼,往來流利如珠,按之則累累然滑也。其主或為熱,或為虛,此陽脈也。瘡疽之病,膿未潰者,宜內消也;膿潰之後,宜托里也。所謂始為熱而終為虛也。
數脈之診,按之則呼吸之間,動及六至,其狀似滑而數也。若浮而數則表熱也,沉而數熱也。又曰∶諸數為熱。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洪數則生瘡也。診諸瘡洪數者,里欲有膿結也。
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無力。其主氣實而血虛,有表無里腫膿潰之後,而煩痛尚未痊退者,診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也,以其正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散者也。
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其主血虛,或為失血瘡腫之病。診得芤脈,膿潰後易治,以其脈病相應也。
長脈之診,按之則洪大而長,出於本位。其主陽氣有餘也。傷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皆愈,謂之長則氣治也。
牢脈之診,按之則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堅之意,若瘰瘰結腫。診得牢脈者,不可內消也。
實脈之診,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經曰邪氣勝則實,久病則虛,人得此最忌。瘡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為弦,如按弦而不移,緊如內繩而轉動,以此為異脈浮弦而平,不時見則為飲為痛,主寒主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之診,似弦而緊,按之如切繩而轉動。其主切痛積癖也;瘡腫得之,氣血沉澀也,亦主痛也。
澀脈之診,按之則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脈澀則氣澀也,亦主血虛,瘡腫潰後得之,無妨也。
短脈之診,按舉則不及本位。《內經》曰∶短則氣病,以其無胃氣也。諸病脈短,皆難治也;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細而微,其主元陽衰也;瘡腫之病,脈來細而沉,時直者,里虛而欲變證也。
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而極微。其主虛也。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之病,潰後脈微而勻舉自瘥也。
遲脈之診,按舉來遲,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狀似緩而稍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疾得之則正氣虛憊;瘡腫得之,潰後自瘥。
緩脈之診,按舉似遲,而稍駛於遲。仲景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澀,陰陽同等緩。脈見長緩,百疾自瘳;凡諸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以其脈候相應,是有胃氣
沉脈之診,舉之不足,按之方見如爛綿,其主邪氣在臟也。水氣得之則逆,此陰脈也;瘡腫得之,邪氣深也。
伏脈之診,比沉而伏,舉之則無,按之至骨,方得與沉相類,而邪氣益深矣。
虛脈之診,按之不足,遲大而軟,輕舉指下,豁然而空。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宜托里和氣養血也。
軟脈之診,按之則如帛在水中,極軟而沉細,亦謂之濡。其主胃氣弱;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里。
弱脈之診,似軟而極微,來遲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脈,綿綿如瀉漆之絕。其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象沉遲濡弱,皆宜托里。
促脈之診,按之則來去數,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陽盛則促,主熱蓄於里也,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結脈之診,按之則往來遲緩,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陰盛則結。經曰∶促結則生,代
代脈之診,按之則往來,動則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曰代脈也。代者氣散也,諸病見之不祥;大凡瘡腫之病,脈促結者難治,而況見代脈乎!
動脈之診,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動搖者是也。《脈經》曰∶陰陽相搏謂之動。動於陽則陽氣虛而發厥,動於陰則陰氣虛而發熱。是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不可不辨也。
TAG:吳少銀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