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年的傳說

中國年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神獸,共有十二位: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是吉祥、正義的化身,能協調天地和諧、風調雨順,保護人類的生產生活,是人類的朋友。

俗話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年住在天界,輪流執勤,每位按順序執勤一日,十二日一輪。按古人的習慣說法,就是年神按順序執勤,每位一年,十二年一輪。

還有一種叫「祟」的怪獸,人稱鬼祟或祟獸,是殘暴、邪惡的化身。每逢最寒冷的夜晚,祟獸成群結隊出來作惡,吞噬兒童,摧殘人類,是人類的天敵。

人類每當面臨祟獸襲擊的時候,各個部落就會聚集到一起,帶著各自儲備的食物,共同抵禦饑寒和祟獸的襲擊,守護棲息的營地。同時,點燃熊熊篝火,召喚年快來幫助人類。

迎接年的同時,各個部落都行動起來,挑選健壯的男人,組成壯士義勇隊;女人們負責準備食物,不僅要滿足壯士們,還要滿足各個部落、滿足年的需求;病人和老人們負責照顧兒童,防守祟獸偷襲。

年看到人類求助的篝火,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人類居住地。祟窮凶極惡,群起圍攻年。部落的健壯男人們揮動火把,大聲吶喊,向成群的祟投擲石塊、木頭;看到受傷、垂死的祟,便一擁而上猛打、猛壓、猛刺,直至其死亡。據說,這就是後來人們守歲、壓歲、辭歲的來歷。

年與祟的戰爭,持續到深夜,難解難分,祟損失慘重。這時,新一輪執勤的年來換班了,它腳踏祥雲,施展神功,火焰四射,祟紛紛化為碎片。

此刻,就是後來所說的交子之時。各個部落全體總動員。壯士們抓緊補充食物和武器,女人們抓緊為篝火添加竹木柴草,老人、兒童和傷病員一齊敲擊吶喊,為年和壯士助陣助威。

此刻,祟潰敗了,堆堆篝火爆竹震響,處處吶喊聲、敲擊聲震天。祟四散逃命,人類歡呼雀躍。這就是後來交子之時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敲響時鐘、人們歡呼新年勝出的起源。

儘管還有潰逃的少數祟獸沒有消滅,但最兇惡的害獸基本被剷除了。這個除惡滅害、戰勝祟獸的夜晚,叫做除夕。

天亮了,人類扶老攜幼拜謝年,祝賀年的勝利。這就是拜年、賀年的來歷。

從召喚年、迎接年,到除夕、拜年、賀年、送年的整個過程,都叫做年節。人類歡呼新年勝出,年每經過一個部落,這個部落的男女老幼一起載歌載舞,用最好的食物款待年,聚餐歡宴,這就是過年。年過去了,各個部落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後來人類在抗禦祟獸的鬥爭中,得到鍛煉和發展,智慧不斷豐富,力量不斷壯大,與年越來越親密。

後來,人類發明了生肖屬相紀年法。比如:鼠年執勤期間出生的人,都屬鼠;牛年執勤期間出生的人,都屬牛,以此類推時候。每到祟獸出現的時候,對應生肖屬相的人們負責召喚、協助、款待年,代表人類拜年、賀年,把對應的年稱為他們的本命年。

遠古的人類沒有文字,自從使用了生肖屬相紀年法,人類戰勝祟獸的本領和聚力更加強大,年與人類的關係更加和諧,拜年、賀年、過年節的活動,就更加熱鬧了。

後來,中國古人有了農曆,有了二十四節氣。古人確定祟獸出現的時間在農曆冬季臘月,除夕在農曆最後一個月的最後一日;新年勝出之時,是農曆新年的元旦。如此循環往複。

在孔子故里,除夕自古有守歲、熬歲、踩歲、辭歲、壓歲的古風。這個「歲」,是「祟」的諧音字。為什麼改「祟」為「歲」呢?據說,這與孔子避諱鬼神之說有關。

《論語》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過年免談祟,守祟、踩祟、刺祟、熬祟、壓祟,在字面上就變成了守歲、踩歲、辭歲、熬歲、壓歲。後來,民間長期沿襲了這種說法。

在漢語中,「年」是吉祥辭彙。《說文》曰:「年,谷熟也」年,列為禾部,表示谷禾一年一熟周而復始,是企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符號。中國農曆之年,則是代表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的時間單位。

歲是「歲」的簡化字,《說文》曰:「歲,木星也。」古人以「歲」表示歲星的威嚴可怖。歲、祟諧音,同樣隱含恐怖。做為時間單位,年與歲相伴,如俗語「年年歲歲」。但是,年與歲始終是兩個概念。中國人自古「拜年」,但從未「拜歲」或「拜歲」。

中華民族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勤勞互助、揚善驅惡的民族。年,實際是我們的祖先塑造的自然萬物的十二個形象代言者。人們每經過長期生產和生活忙碌之後,通過迎年、賀年、拜年、過年的傳統儀軌,獲得一番酣暢淋漓的精神洗禮,修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團結互助、揚善驅惡的本性,達到調理身心、親近自然、聯誼親情、健康快樂的目的。

直到今天,中國民間仍然採用十二生肖屬相紀年法。您可以試一試,將您的生肖屬相與對應的天干、地支結合起來,很容易查到您的出生年份。比如,公元2018年中國農曆戊戌年是狗年,戊戌年正月初一至十二月除夕出生的人屬狗,狗年是其本命年,在狗年的元日,所有屬狗的華夏子孫都會獲得一份特殊的新年祝福。

袁沛書法紀念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沛書法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TAG:袁沛書法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