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技術交流會專家直陳 數據和人才成AI發展瓶頸

人工智慧技術交流會專家直陳 數據和人才成AI發展瓶頸

「雖然人工智慧技術必將改變世界這一觀點已成為業界共識,但是目前,這一技術仍處於發展起步期,需要各方觀點溝通碰撞,共同謀劃未來。」20日,在由中國電科28所和南京大學共同發起的「人工智慧技術交流會」上,來自地平線、科大訊飛、今日頭條、光年無限、微軟、南京大學、IBM等知名企業和高校的頂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推動人工智慧技術進步,並運用這一技術成果引領行業發展。

中國電科28所副所長吳振鋒表示:「人工智慧已成為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的核心技術,也被公認為改變世界的主導性技術,作為一個致力於國防與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希望聯合最廣泛的業界朋友,一起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創新的力量。」

「中國正在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人工智慧商業平台對未來認知企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海量未挖掘的數據將創造新的機會,也會帶來新的計算挑戰,認知計算開啟了一個新的計算時代。」 IBM中國研究院技術總監李少春認為,未來認知企業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人工智慧潮流,技術上選擇重點領域(比如核心AI能力,新型計算架構,AI與行業、物聯網、區塊鏈的結合)進行突破,所選領域未來有爆發點;應用上側重於應用場景的落地;實現從認知應用到認知企業的轉型。

人工智慧有不同的層面,如感知智能,能聽會說,能看會認;認知智能,能理解會思考;運算智能,能存會算;運動智能,能抓會握,能走會跑。「感知、運算、運動智能容易實現,而認知智能是現在的技術難點。」科大訊飛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譚昶表示,科大訊飛正在探索腦神經科學對人工智慧促進的可能性,運用深度神經網路模型與大數據的結合,加速技術迭代速度,使機器智能語音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

南京大學自然語言處理教授戴新宇說,在大型數據處理中,機器可以不知疲倦地運行演算法來完成任務,花費的時間也更少,依託這種人工智慧,人類可以從繁雜的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

在此次論壇上,專家學者們也為目前人工智慧行業存在的瓶頸問題把脈建言。

光年無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俞志晨認為,人工智慧行業目前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保護自主知識產權,有些公司做了很多研發和技術創新,卻因違法成本低使得自主知識產權被其他公司抄襲,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於計算機而言,學習需要時間、數據和老師,而深度學習則需要大規模的標記數據。數據標記的成本非常高,並且在很多應用場景中,獲取大量標記數據已是難題。」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秦濤說,找專家來標註數據是非常昂貴的,並且對一些應用而言,很難找到大規模的標註數據,例如一些疑難雜症,或者是一些比較稀有的應用場景。因此,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獲取數據,是人工智慧未來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有195萬,而中國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資深人工智慧人才相比美國,有較大差距。目前,中國在發展人工智慧這一前沿領域,更多依賴於引進大量海外人才,畢竟在中國本土,高層次的相關人才極其稀缺。「其實,多年來,我們自己培養的計算機、電信、通訊等相關的人才數量龐大,只是能將各專業綜合融匯的複合型人才還不多。今後,可有針對性地在高校設立更多人工智慧相關專業,從源頭上打造人工智慧人才隊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首席專家梁維泰建議說。

(可軒 張宣 紅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報業網 的精彩文章:

劇烈降溫和雨雪冰凍已在路上 明夜起江蘇局部將有大暴雪

TAG:新華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