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這個領域足夠對付中國,但落後於歐美,相差足足一代
原標題:二戰日本這個領域足夠對付中國,但落後於歐美,相差足足一代
日本在二戰中以聯合艦隊而知名,其與美國展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空作戰。不過在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就沒有海軍搶眼,其機械化水平、火力水平都比較低,而其坦克更是乏善可陳。
諾門坎戰役期間的八九式中型坦克
不過日本坦克性能差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日本坦克從來都不是主要技術兵器,發展很緩慢。而且日本本身重工業基礎也比較薄弱。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依然需要引進歐洲技術才能解決自身面臨的大量技術問題。日本當時的製造業無法與歐洲強國相比,更不用說美國。比如九七式坦克,其可靠性和操作性就很差,不過整體性能還與T-26等30年代初的坦克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上,只是服役時間晚了5-7年。日本就算要大量生產坦克,其從製造技術和產能上也確實無法滿足需求,更何況日本也並不是很需要先進坦克。
夜間訓練的日軍九七式中型坦克
日本的重點技術發展在於海軍,陸軍主要作戰對象是中國和東南亞殖民地里的歐美軍隊。中國軍隊自不必說,裝備不成體系,以輕武器為主,嚴重缺乏反坦克炮,更不用提戰術空軍。因此,日本軍隊還是以治安戰模式為主,從1931到1937年都是如此,很少需要進行裝甲戰。1937年的淞滬會戰可以說是中國戰場爆發的最大規模的地面戰鬥,不過面對中國軍隊的低劣火力,日軍坦克完全夠用。中國軍隊除了200師和德械師這類少數精銳外,大部分連野戰炮都極少。儘管少數幾次戰役中(如崑崙關戰役和台兒庄戰役),中國軍隊的反坦克炮,主要是德國制的Pak-36,都取得了很好的戰果,但是中國的反坦克炮確實太過稀少。日本自然也沒有發展坦克技術的需求,治安戰八九式坦克和九五式輕型坦克就足以應付。
九五式輕型坦克
而歐美軍隊在東南亞也沒有特別值得一提的裝甲部隊,東南亞並不適合大規模坦克戰,大量熱帶叢林限制了重型部隊的展開,輕步兵配合輕型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挺近和迂迴更為重要。歐美在東南亞主要是輕型部隊,裝備也不過是M3「斯圖亞特」這樣的高機動性輕型坦克。當然,日軍進軍菲律賓和馬來亞時M3給日軍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出現了「M3斯圖亞特危機」,不過也僅僅是麻煩而已。美軍當時還不懂得如何打坦克戰,而英軍……在東南亞的表現實在是接近於笑話。
在馬來亞戰役中被英軍2磅炮擊毀的九五式
唯一的陸地大威脅是蘇聯,不過蘇聯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以及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中主要依託的也是T-26和BT系列輕型或快速坦克,T-34和KV坦克都還沒有服役。與印象中不同,這類坦克儘管使用了45毫米炮,但是裝甲非常薄弱,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的主炮依然可以有效殺傷,97式中型坦克更沒有問題。應該說,日軍的坦克在1939-1940年期間不算特別落伍。到了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更是不可能發動對東北的進攻,日本也無力真的北上,所以日本發展裝甲部隊的壓力依然很小。
九七式坦克
歐洲戰場大規模裝甲戰從193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45年。因此,坦克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推陳出新,快速發展。但是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其實沒有打過像樣的坦克戰,在島嶼爭奪戰期間發生的少量坦克戰其規模與歐洲戰場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太平洋戰爭的重點是艦隊決戰,輔以海上破交戰和島嶼爭奪戰,大規模裝甲陸戰並不是主要的內容,島嶼守備作戰才是。
在硫磺島被充當火力點的九七式坦克
因此,雖然日本1941年推出了九七改和一式坦克,1943年推出三式坦克,不過大部分技術都與二戰初期的歐洲主流坦克相當,產量也很低。到了1945年6月要準備進入本土決戰時,日本已沒有資源發展四式和五式坦克,而即便發展出來,其性能也與主流的T-34/85和M4A3有著顯著的差距,而九七式的差距一個足足一代。至於中國東北,日軍還是主要依靠堅固工事遲滯蘇軍裝甲集群,表現倒不算糟糕。不過,日軍防禦作戰時基本沒有坦克部隊什麼事情了。
一式中型坦克
日本陸戰的對手裝甲實力薄弱,太平洋戰爭主要是海空會戰,這就限制了日本在裝甲部隊及其設備方面所投入的資源。日本的坦克不需要太好就足夠使用,所以相關技術還是投入到飛機和艦艇上更為重要些。日本坦克的產量並不大,比如主力九五式輕型坦克生產了2300輛,九七式中型坦克生產了1160輛,九七改生產了930輛,而裝備75毫米炮勉強達到世界主流水準的三式坦克僅僅生產了144-170輛。日軍由於基本沒有坦克戰可以打,也缺乏相關技術和產能,最後漸漸落後於二戰中後期的世界坦克主流水平。
三式中型坦克
※謝爾曼和T-34到底誰更成功,謝爾曼屬於美國而T-34適合蘇聯
TAG:老囧曾看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