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

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

【法語清涼】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

這當中講出兩個重點:第一個,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第二個,具發如來本跡之廣遠。

從教法上說明,佛陀施設教法的開始,先施設法門來對治眾生的病,到了最後,再把一心真如的思想開展出來。佛陀是先講法再講心,先講權教再講實法,這個是因地的修學。

那麼果地的功德呢?佛陀先示現跡門再開顯本門。佛陀講本門時,前面十四品是講教法,後面十四品講跡本二門。

比方說《從地湧出品》,這個是佛陀開顯本門的關鍵品。

《從地湧出品》說佛陀開顯這麼好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原來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了。你現在沒有進步,不是說你修行的法門沒有用,而是因為你沒有調整你的心為佛心,你沒有把佛陀的心當作你的心。你要以「佛心為己心,佛志為己志」。比如說,你今天想成就阿羅漢,要先學阿羅漢的心態,然後才去學他的行為,根本在心態。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講到心態決定你的法門。佛陀講完以後說,誰能夠把這個法傳給那些末世的業障凡夫呢?那些阿羅漢沒有人敢出聲,因為阿羅漢對生死太怕了,雖然發了菩提心,但是還有法執,微細的法執。

這時從地湧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十地的大菩薩,跪在佛前說:「我們可以為釋迦牟尼佛來流通這些大法。」這些阿羅漢一看,問佛這些人是怎麼來的呢?釋迦牟尼佛說:「他們是我過去教化的。」阿羅漢說:「怎麼可能?您老人家今生從印度出生然後出家,結果成佛,到現在才將近八十歲,這些大菩薩都是久修大士,怎麼可能是您教化出來的呢?」因為聲聞人的概念就是:佛陀您是今生才成佛的,您老人家壽命也就八十歲,而且我們一輩子都跟著您,您什麼時候教化的這些人呢?

佛陀就開顯他的本門,他的法身,說:「其實我不是今生才成佛,我久遠劫來早就成佛了。你今天看到的我的色身,只是我一時的示現,你沒有看到我的真身,法身。」所以佛陀從《從地湧出品》講到《如來壽量品》,這個時候阿羅漢恍然大悟:原來你看到的今生只是佛陀的一個小水泡,你沒有看到大海。

所以,開始講到法身常住的概念,這時把丈六的比丘相跟佛陀清凈莊嚴的法報二身結合在一起了,這個是從本垂跡。

佛陀在臨終之前,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個,教法要怎麼操作。佛陀講這麼多法,用什麼心態來操作它最好。第二個,什麼是佛陀。您老人家把自己的身分表達一下,就是什麼是法身、報身、應身。所以約化儀來說,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

諸位!這個地方我們看得出來《法華經》它跟《華嚴經》的不同。《華嚴經》叫「頓」,當機眾的內心本來就是光明的,不要去洗刷了,所以佛陀對這些人直說大法,直接把妙法傳給他們。

但是《法華經》這些承當大法的人都是業障深重的,像我們這幫人就是適合《法華經》,要經過一個過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它是會漸歸頓,也叫做非頓非漸。因為它不是純粹的頓,也不是純粹的漸;它是帶有漸教的頓,是帶有兼修權法的一個過程的,最後才會歸到實法。

所以,到法華會上,這些阿羅漢們聽到佛陀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他的心態是「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原來我也沒有失去成佛的機會,那是佛陀施設的方便。

法華會上等於是為一切的聲聞人授記。他們知道已經走了三百由旬,而且這三百由旬並沒有白費,只要繼續努力,前面的功德照樣算數,因為佛陀的權法是沒有離開實法的。

從賴耶識的因緣觀,業力是因,思想是緣,建立一個真如法性,就是中道實相的概念。中道實相它是隨緣不變,注意!唯識學可沒有講不變隨緣,所以它的中道思想在於不變這一塊。

它為什麼只修無分別智?它認為真如沒有隨緣義,也就是它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唯識學的真如是要修來的,要破遍計執才有辦法證得圓成實性。所以,唯識學的真如佛性這個中道的概念,你要去學習,要去思惟,才會生起這樣的智慧。不像圓教說是每一個人都有,但是它有不變性。所以這個不變性,生死不能染污它,涅槃也不能對它有加分,它就是如的境界,迥超空有二邊,不即諸法——次第三觀。

這個概念已經遠離了業感緣起的一昧追求生死快樂,一昧追求出世涅槃這樣的極端,它認為生死跟涅槃可以共同存在。我們一方面能夠改變業力,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思考模式,讓整個業力跟思想達到平衡。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阿賴耶緣起的思考模式。

在經典裡面,最足以解釋這個業力跟思想的平衡,就提到釋提桓因。佛在世時,釋提桓因是天人,有神通。他知道自己的天福將盡,比方說他頭上的花冠掉下來了,身體開始流汗發臭了,自己的法座坐不住了,心裡開始躁動了等等。這種徵兆出現,他知道自己天福將盡。他很著急,就用神通力去找大梵天。大梵天說:「我沒辦法處理,我能夠讓你趨吉避凶,但是我解決不了生死問題。」那怎麼辦呢?大梵天說:「現在人世間有佛陀出世,你趕緊去求佛陀。」所以,釋提桓因就用最後一口氣飛到精舍,看到佛陀在精舍裡面坐著,他過去就頂禮,「我至誠地皈依佛!」皈依以後就死了。

死後他投胎在一個農村的母驢肚子裡面。這頭母驢懷胎以後,因為釋提桓因曾經起了一念皈依心,所以他的業就轉了。轉了以後,這頭母驢突然間就像發瘋一樣,到處亂跑亂撞,把女主人的瓶子打破了。主人就拿棒子打這頭母驢,把牠打得流產了。流產以後,這頭驢胎兒死掉,釋提桓因回到天道,又做了一次釋提桓因。

一念的皈依,能趨吉避凶,這種公案佛陀時代很多。這種公案你用業感緣起沒有辦法解釋。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念心皈依。一念善心怎麼去扭轉這頭驢胎兒的果報呢?如果用業感緣起是解釋不通的,只能用賴耶緣起,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就是說,他的阿賴耶識有很多的善業跟罪業,他一念善心生起時,就阻隔了罪業,斷了相續,使令他這個罪業不能得果報。他並沒有把罪業消失掉,諸位!但是他有本事讓這個業力枯萎,然後把他過去另外一個釋提桓因的業刺激調動起來,先受用這個善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微課堂 的精彩文章:

我們今生修行必須面對哪三大問題?

TAG:佛教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