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蔣介石為什麼重蹈遼瀋戰役覆轍,導致全軍覆沒

淮海戰役,蔣介石為什麼重蹈遼瀋戰役覆轍,導致全軍覆沒

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決定這國共雙方的生死存亡,其中以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最為關鍵。首先在遼瀋戰役中,蔣介石和國民黨慘敗的最大根源就是在東北的軍事力量部署出現重大失誤,將主力重兵部署在了瀋陽(廖耀湘兵團),而忽視了錦州這個戰略重地和交通要道(范漢傑兵團),錦州失守導致關內關外國軍失去陸上聯繫,被解放軍關門打狗,全局崩壞最終丟了東北。

可是誰能想到,到了生死攸關的第二場戰略決戰——淮海戰役之時,蔣介石國民黨竟然犯下了同樣的錯誤。熟悉淮海戰役的人都知道,國民黨在戰爭之初就放棄了海州和連雲港,由此導致徐州的國民黨軍隊的海上補給線已經完全被解放軍切斷。當時徐州國軍(杜聿明集團)孤懸於江北,與長江以南的聯繫基本上是通過蚌埠、宿州一線。宿縣(現安徽宿州)位於徐蚌線的中點,這條線可以說是國民黨軍隊的生死線,是連接江北各兵團的紐帶,更是戰役後期國軍南逃的最佳路線。

當時駐防蚌埠的是國民黨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兩個兵團下屬54軍,99軍,96軍,39軍,68軍,55軍,共六個軍加直屬部隊,不下15萬之眾。其戰略意圖就是前期打通津浦路徐蚌線,後期是北上接應救援。這一部署很正確很明智。但是國民黨在宿縣駐防的部隊,和蚌埠對比起來就差多了,就是國民黨張績武部一個師,總守備兵力尚不足2萬人。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國軍在淮海戰役的布局(從北到南):頭是徐州國軍,有邱清泉、李彌、黃百韜三個兵團(黃百韜被圍殲於碾庄);尾是蚌埠國軍,有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中間是宿縣國軍,有張績武部一個師。

宿縣如此重要的戰略之地,蔣介石竟然沒有在宿縣部署足夠守備兵力,只在此處部署了一個師。蔣介石這一軍屬部署,被詬病為「銅頭鐵尾紙糊腰」。最終的戰事結果就是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出其不意,強攻宿縣,切斷了徐州國軍和蚌埠國軍之間的聯繫。宿縣丟失,國民黨徐州集團後路被斬斷,最後徐州剿總司令杜聿明不得不帶著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轉向西南方向逃跑,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了陳官莊。而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因為宿縣失守,只能在蚌埠眼睜睜看著徐州國軍被圍殲。

遼瀋戰役時候,解放軍就已使出了「南下錦州,關門打狗」這一招。到了淮海戰役,蔣介石國民黨還是記吃不記打,又被來了一次「奪取宿縣,關門打狗」,真是愚蠢之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在東北戰場慘敗後,為什麼大家一致要求殺掉陳誠?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