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韋執誼:立仁義裨教化的兩朝宰相

韋執誼:立仁義裨教化的兩朝宰相

周二敬請關注「史振卿瓊崖鄉愁」

史振卿,男,1977年出生,河南商丘人。史學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海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海南歷史文化。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教育廳項目3項,博士後二等基金資助1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在今海口市瓊山區十字路鎮雅詠村西約一公里處的火山岩山樑上有一座古墓,此墓地背靠盤龍崗,面向香蓮塘(後改為聖蓮塘),墓後砌一道半圓形的護墓牆,墓前有石案、石欄杆等,最為醒目的是碑上刻有:「唐始祖賜進士翰林院禮部尚書延英殿丞相韋公執誼謚文靜暨妣杜夫人、范夫人之墓」,左刻有「光緒丙午仲冬中旬重建」,右刻有「韋氏合族裔孫同立」。

毫無疑問,墓主就是韋執誼,他在唐朝是有來頭的。

韋執誼(764—812),字宗仁,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唐代的長安韋氏是個「宰相世家」,據說曾出過十四位宰相。《新唐書》稱他「幼有才,及進士第,對策異等,授右拾遺。年逾冠,入翰林為學士,便敏側媚,得幸於德宗」。可見韋執誼頗得德宗皇帝的愛護,常與他一起賦詩填詞。

永貞元年(805),唐德宗去世。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但因病勢沉重,不能理政。王叔文坐鎮翰林院,掌握朝政,並引薦韋執誼為宰相,讓他在外廷執行自己的決策。韋執誼時任朝議郎、吏部郎中、騎都尉,被擢升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賜獲紫衣、金魚袋。三月,韋執誼又改任中書侍郎。韋執誼拜相後,坐鎮中書省,負責落實王叔文的決策。當時,唐順宗卧病內宮,如有旨意,需通過服侍左右的寵妃牛昭容與宦官李忠言傳遞給王伾,再由王伾傳遞給王叔文,最後交由韋執誼執行。而百官若有奏議,也需一經韋執誼,二經王叔文,三經王伾,四經李忠言,五經牛昭容,才能轉達給唐順宗。可見韋執誼的地位之高。

在順宗一朝,以指王伾﹑王叔文為代表的「二王」,和以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代表的「八司馬」,展開一場打擊宦官勢力和藩鎮割據這一中心的一系列改革運動,史稱「永貞革新」。不幸的是,這場革新以失敗而告終。

「永貞革新」失敗後,憲宗先把韋執誼「自相座貶為太子賓客」,而後,憲宗又發一道貶詔,即:《韋執誼貶崖州司馬制》,派宦官到韋執誼家宣讀:

為臣之道,必在盡忠。其有朋黨比周,挾邪敗度,事資懲戒,必正典刑。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崇文館大學士、修國史、賜紫金魚袋韋執誼,幸以藝文,久從任使,早居禁署,謬列鼎台,直諒無聞,奸回有素。負恩棄德,毀信廢忠。言必矯誣,動皆蒙蔽。官由党進,政以賄成。朕初臨萬邦,務於弘大。每存容恕,冀有悛心。而乃不顧憲章,敢行欺罔。宜投荒服,以警無良。以祗事先朝,嘗參近職,尚寬極法,俾佐遐藩。可崖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仍即馳驛發遣。

這一「莫須有」的罪名,使韋執誼要遠離京都,到自己最為忌見的嶺南了。於是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他帶領2位夫人和3個兒子及弟弟、侄子等人同赴貶所崖州(在今海南海口)。到貶所後,韋執誼則為「司馬戶參軍」了。他被貶來海南,定籍鄭都(今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來到崖州,韋執誼始感覺到天涯並非畏途,風物景色之宜人想像不到的好,而且又幸運地碰上了一位並不勢利、「謫官猶作貴人看」的地方官李甲。李甲以刺史的職權委派韋執誼協助他管理政務,史稱「州事衙推」。受此賞識和愛護,韋執誼果真盡職盡責,以他的才幹認真管理起一州的事務。

第一,興修水利改造農田。

唐朝時期的鄭都沒有現在這麼繁華,是一片較為貧瘠的地方,鄭都南面有一個水塘,叫岩塘,塘水從高山岩中湧出,清澈到底,風景宜人,岩塘附近是一大片空曠的坡野,稱為打鐵坡。據說是東漢馬援渡瓊的時候,曾經安排部分士兵工匠在這一代修理兵器等,打鐵叮噹之聲響徹四方,故稱為打鐵坡。湧出的泉水無法流過打鐵坡,這裡田地無法利用,韋執誼決定修一個水渠,把這一帶的土地改造成良田。於是韋執誼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察看地形,測量規劃,同時籌集善款,僱工開鑿岩石,用石頭砌成堤岸,創築岩塘水陂一條。此水陂高二丈有餘,長數千丈,引岩塘泉水灌溉農田。

正如《正德瓊台志》所載:此水陂「南派灌溉鄭、暫、遵、麻等都土那沖等田;北派灌溉灑塘、抱元、大小挺等都土名倉屯等田,共數百餘頃」。

由於韋執誼修築岩塘水陂,引水灌溉,把原來難以耕種的旱地變成水田,使當地老百姓受到恩澤,老百姓把這片田地稱為「韋公田洋」,把他修築的岩塘水陂稱為「海南的都江堰」。就連後代在瓊為官的官宦也常常發出嘆服之聲。清代瓊山知縣林運鑒評論道:「歷觀韋氏,世傳興創水利為功,廣濟民生為德。百代而下,觀河濟者,必思禹功;瞻二陂者,不忘韋德。

第二,教民牧羊耕種。

古時崖州並無「羊山」之名,唐朝的時候,這一代是山崗綿亘不斷,灌木多,青草密。據說,韋執誼來視察這一地區,想起要是在這一帶發展畜牧業,這裡老百姓的生活定會得到改善,於是便教這裡的人牧羊,只要買到羊,就可以了。於是很多人都在這裡養羊,他們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人們就稱這一代為「羊山」

牧羊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而後韋執誼又教給這裡的人們種植莊稼,他根據這一地帶缺水的地形,教人們種植耐旱的黍和毛薯,使人們懂得二三月種黑豆和芝麻,十二月種甘蔗,七八月種番薯等等。由於韋執誼對羊山地區的貢獻大,人們尊他為「羊山祖師」。

第三,創建里學,傳播文化。

韋執誼到崖州後,看到當地民眾不讀書,不學習文化,心中著急,於是在鄭都創建里學,並在自己業餘時間親自教誨學生。現在老百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說現在韋村附近有個池塘,原來稱香蓮塘,是因為這個池塘中有很多蓮花,蓮花一開,香氣撲鼻。韋執誼就在此地創建一個學校,讓這裡的小孩來學習,不久很多青壯年也來學習。韋執誼在教書的過程中,常常帶學生觀賞香蓮塘周圍事物,很快使這裡成為民眾學習和遊玩的好地方。當時的韋村也成為傳播孔孟之道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傳聖人之道、開化民族的人物,就把香蓮塘改名為聖蓮塘。

韋執誼在當州事衙推時的崖州所管轄的不止一個縣,元和七年(812)夏天,韋執誼因在羊山地區操心民事,艱難奔波,心力交瘁,加上中暑熱之毒,不幸患了疾病。但是崖州治療條件較差,韋執誼的病情不斷惡化。刺史李甲來探望這位治理一方有作為的人,韋執誼便向刺史李甲請求准予辭官返回鄭都醫療、靜養。李甲等官員雖捨不得韋執誼離開,但是考慮到他的身體,還是讓他回家養病,於是派衛士和韋執誼的弟弟韋執詢等護送他乘轎回韋村。韋村人民趕來迎接,羊山地區人民也不辭跋涉之辛苦,經常來看望韋執誼。但不幸的是他還是不治離世,年僅48歲。

噩耗傳出,民眾如喪考妣,痛哭相告。出殯之日,刺史李甲親自帶一批官員趕來參加喪禮,主持弔祭。有詩云:

身遭貶謫不銷沉,盡瘁為民萬眾欽。開發未成人早喪,州人哀悼淚涔涔。

元和九年(814),當韋執誼在崖城創建岩塘陂、教羊山人民牧羊耕種、創辦里學教化一方等消息傳到京師,同情韋執誼的官員又先後諫唐憲宗,說韋執誼是先朝舊臣,當過兩朝宰相,有「篤弼王室」的犬馬功勞,值得垂念。特別是貶謫崖州後,還能為大唐王朝勤勞民事,德澤在民,勛勞在國,乃謫外官宦所罕見者,應當寬宏大量,獎掖賢臣等等,打動了憲宗,於是,憲宗下旨降旨赦免,讓韋執誼還葬京兆。但是韋氏家人說先人屍骨未寒,不忍外遷,而且此地也是先人選定的歸宿之地。「甘願長眠邁超地,魂魄永繞崖州城」。既然韋氏家人不願遷葬,就讓他在崖城安息吧。唐憲宗就下旨厚恤其家,韋執誼長子韋承諷和韋執誼弟弟的小兒子韋承諭等在鄭都安家守墓外,其餘都回京師受封了。

在元和十年(815)4月,唐憲宗又特旨遷韋執誼,勒鑄銅牌一面,刻文為:

聖旨:奉旨鑄銅牌一面,付左丞相韋執誼子孫收執。前去朱崖,其所置田地,日後官吏豪強人等不得依勢搶奪強佔,如有違反,賚牌來奏,嚴懲不饒。元和拾年肆月初一日給。

賜銅牌一直在韋氏家人手中保護到元朝。雖然唐憲宗特旨歸遷,已經離韋執誼謝世三年,但是韋執誼的罪名終於得以昭雪,韋氏舉家歡慶。這真是「世雖久,而譽猶芳;人雖死,而名不朽。千載一日,燦然俱在。」

韋執誼是個才子,一生寫過很多詩文,很遺憾的是大都散佚了。現在我們可以見到的主要有《市駿骨賦》、《與善見禪師帖》、《翰林院故事記》、《請令修撰官撰日曆奏》等。

在他的這些著述中我們可以窺見韋執誼的學術思想:

第一,提出富民強國關鍵在人才。韋執誼在《市駿骨賦》中說:「物以德易,道由人宏。」也就是說人才是弘道的關鍵,「人獻騄驥、天降此祥」。怎麼得到賢才,韋執誼提出「代有良驥,勤求可致」。首先,求賢者要有誠意,才能使各類人才類聚在一起。其次,不惜智力投資,重視德才兼備。

第二,提出史官寫史要撰寫「日曆」。韋執誼身為監修國史的時候,提出史官在修史的過程中多為「私家記錄」,很不恰當,史官應當按照日記的方式,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來載錄朝政事情,到月終的時候,要「詳定是非,使置其姓名,同共封鎖」,這樣防治史官個人意氣寫史。這種史官寫日曆的制度,以後成為歷代官修實錄前的必要步驟。

韋執誼去世後,同時代或近時代的賢人碩儒對他的為人、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五公」之一,之後被貶海南的唐相李德裕專程趕到鄭都,寫下《祭韋相執誼文》弔祭,極表哀悼和尊崇。祭文說:「皇道咸寧,籍於賢相。德邁皋陶,功宣呂尚。文學世雄,智謀神貺」。意思說皇帝統馭天下的大政都得到安寧,靠有賢明的宰相。你(指韋執誼)的道德超過堯、舜時的皋陶,你的功勞同扶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賢相呂尚有共通之處。你的文學才華稱雄於世,你的智謀超群,好像是神人賜給一樣。

柳宗元評介韋執誼為:「宗元早歲與負罪者(指王叔文、韋執誼)親善,始奇其能,可以共立仁義,裨教化……興堯舜孔子之道。」意思是說我前年和受罪的人王叔文、韋執誼親近友好,才驚異於他們的才能,認為可以同他們在社會上共樹立仁義的風尚,有裨益於政教風化,實行堯、舜、孔子的政治思想。

清代探花、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張岳崧專門為海南韋氏宗祠撰寫一副楹聯,其文曰:「祖德樹宏謨,訓至一經,三相高明昭北闕;宗功垂大業,田開萬頃,兩陂利澤遍南溟。」意思是:他的高明是光耀朝廷的,水利效益永遠是澤及海南的。

編輯:鸚哥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社科 的精彩文章:

《無問西東》:穿越時空的「真實」

TAG:海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