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揭曉 北京大學獨攬三項
2018年1月20日,《健康報》社聯合北京大學醫學部等機構主辦的2018年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17年度中國、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發布儀式在京舉行。論壇上, 「2017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揭曉,其中北京大學「人類胚胎髮育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肝癌T細胞免疫圖譜成功繪製」「 新型雙光子熒光顯微鏡問世」等三項新聞入選。
發布會現場
據悉,《健康報》社已連續三年組織並完成了年度國內外雙十大醫學科技新聞評選活動。活動力求評選過程和結果嚴謹科學,採用數據檢索和專家學者充分討論評議相結合的方式,特別邀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和科技醫學信息服務機構愛思唯爾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對《科學》《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醫學綜合領域權威期刊和各專科排名靠前期刊進行檢索,選取健康報、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等20多家國內主流媒體和門戶網站報道過的、以中國學者為主要完成人的醫學科技新聞報道,最後將119篇科技新聞列入備選條目。
「2017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1.人類胚胎髮育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2.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獲批;3.肝癌T細胞免疫圖譜成功繪製;4.中國新葯從仿製走向創製;5.全流程發力加快我國新葯研發生產上市;6.基因編輯「制動裝置」被破譯;7.新型雙光子熒光顯微鏡問世;8.噻托溴銨對早期慢阻肺療效獲確認;9.首個中藥材術語國際標準發布;10.良性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遺傳進化不相關。
北京大學入選「2017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的項目詳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研究員團隊——
人類胚胎髮育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聞回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研究員團隊在Cell Stem Cell雜誌在線發表研究成果,闡述了人類胚胎生殖細胞及其微環境細胞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圖譜及其調控機理。該研究對人類胚胎生殖細胞及其微環境細胞在妊娠4周到26周長達5個月的發育關鍵期的轉錄組進行了系統、深入解析。
喬傑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長期合作,系統研究了人類胚胎及生殖細胞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在《細胞》《自然》等國際高水平雜誌上發表系列成果。2017年,該團隊對人類胚胎生殖細胞及其周圍的微環境體細胞進行了系統的轉錄組測序分析,全面解析了人類生殖細胞-微環境細胞互作等一系列關鍵的生殖生物學過程的分子特徵,加深對於生殖系-非生殖系細胞在性腺發育過程中的互動與協同調控機理的理解。該研究對高度動態但又精確協調的核心轉錄因子以及信號通路的解析為多能性幹細胞體外定向分化為生殖細胞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線索,將為生殖細胞相關疾病(如不孕不育和畸胎瘤等)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生殖細胞體外成熟培養提供靶標。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張澤民研究組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彭吉潤研究組——
肝癌T細胞免疫圖譜成功繪製
新聞回顧: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中心張澤民研究組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彭吉潤研究組及美國研究者於《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他們的研究發現癌組織的殺傷性T細胞大部分都變成了耗竭性T細胞。同時耗竭性T細胞會進一步發育成抑制性T細胞。這也是國際上迄今為止針對T細胞的規模最大的研究。
本研究繪製了整個肝癌免疫微環境的免疫圖譜,發現了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亞群轉化的分子軌跡。本研究的數據累積以及科學發現從免疫學角度為目前的肝癌治療提供了理論指導;為今後的肝癌免疫治療的基礎和轉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也為其他癌種的免疫微環境圖譜的繪製在方法學上提供了重要參考。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
新型雙光子熒光顯微鏡問世
新聞回顧: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聯合多家科研機構,歷時3年,研製出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熒光顯微鏡,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對自由運動小鼠解析度達到單個樹突棘水平的神經活動的實時觀測。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方法》上。
該顯微鏡僅重2.2克,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將其佩戴在小動物頭部顱窗上,可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遠優於領域內主導的同類顯微鏡。
它改變了在自由活動動物中觀察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方式,可用於在動物覓食、打鬥、睡眠等自然行為條件下或學習記憶、抑鬱症、孤獨症等動物模型中,長時程觀察動物在自由活動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等的動態變化,探索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係。未來,人類將有望闡述複雜行為和神經精神疾病發生的生物學基礎,對腦重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醫學部傅冬紅髮自大會現場)
編輯:白楊
※信息學院彭超副教授與合作者在《科學》發表非厄米系統費米弧觀測研究成果
TAG:北京大學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