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長期沉積,嚴重侵蝕骨質,甚至可能取代整塊骨骼!
痛風石的形成是長期高尿酸血症引起組織損傷的結果,痛風石的出現是痛風的特徵性改變,是痛風病程進入慢性期的標誌之一。有研究顯示,伴有痛風石的痛風患者,其因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明顯升高。由此可見,痛風石的形成不僅影響著痛風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嚴重威脅了痛風患者的生命。
1、痛風石的形成過程。當血尿酸水平持續超過其在血液中的飽和濃度時,可使尿酸鹽沉積在局部組織發生慢性炎症反應,主要聚集在關節、軟骨、滑膜、肌腱和皮下結締組織,在沉積物周圍可有巨噬細胞、上皮細胞等包繞,引起纖維組織增生形成上皮肉芽腫,稱為痛風石或者痛風結節。痛風石出現於痛風發病後3~42年,平均出現時間為11年,小於5年而出現痛風石者少見。
2、痛風石的沉積部位。痛風石的沉積除中樞神經系統外,可累及全身任何組織器官。主要侵犯下肢遠端關節,第一跖趾關節周圍是最常見的好發部位,典型的發病部位在耳廓,也常見於長期反覆發作的關節周圍如足趾、手指、腕、踝、肘等處,以及眼瞼、鼻中隔等處;內臟痛風石以腎結石最常見,比較少見的部位尚有脊椎關節、心肌及咽部等。
痛風石好發於下肢遠端及耳廓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部位局部溫度較身體其他部位低,在低體溫下,尿酸鹽結晶的溶解度下降而易於沉積所致。臨床上也存在少部分患者痛風石沉積在腕管和跟腱,使神經和肌腱受到壓迫,造成腕管綜合征和跟腱綜合征。
3、痛風石的形態表現。痛風石隆起於皮下,往往是孤立的。外觀為芝麻大到雞蛋大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面菲薄,早期質地較軟,後期可因痛風石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而逐漸變硬。隨著痛風石向外擴增,衝破軟組織及皮膚後,可液化、破潰溢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物,容易形成潰瘍。潰瘍周圍組織呈慢性炎症性肉芽腫,經久不愈。因尿酸鹽有抑菌作用,故痛風石破潰處較少繼發感染,化膿也較罕見。
4、痛風石的癥狀表現。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主要造成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繼發退行性改變等。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相伴發生,臨床表現為持續的關節腫痛甚至關節功能障礙。痛風石沉積處受累關節表現為骨質缺損,骨質破壞區常呈蟲蝕樣或蜂窩狀,骨質破壞嚴重的可使整塊或數塊骨骼被痛風石取代,因此容易造成關節形態的改變,出現關節畸形。
在形成痛風石的進展過程中,可伴隨著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反覆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嚴重,關節畸形越來越明顯,預後不佳。同時,每一個痛風石都等同於人體內額外的一個尿酸鹽庫,會源源不斷地向外周組織循環釋放尿酸鹽,使痛風患者的血尿酸控制更加困難,有多處痛風石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
5、痛風石的防治。在痛風石完全纖維化變硬之前,及時使用痛風降酸藥物,
另外還有一些葯食兩用的食物,如菊苣、梔子、玉米須、桑葉、葛根、百合等,例如菊苣梔子菌,既能普通食用,又能利尿、促進尿酸排泄,從而達到降低尿酸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高尿酸患者很有好處。
這些葯食兩用的食物單純的靠泡水或者熬著等方式食用效果並不明顯,想要達到快速降尿酸的效果,最好還是把它們發酵了再食用。經過發酵後的食材,有效成分含量更多,活性更高,也更利於人體吸收,降尿酸的效果比喝幾個月的茶水汁更明顯。
從痛風石的形成過程我們可得知,每一次痛風的急性發作(免疫細胞吞噬尿酸鹽結晶),都是痛風石形成過程的積累。因此,積極治療急性痛風,儘早結束痛風癥狀,減少急性痛風的發作次數,都是預防痛風石形成的有效手段。此外,形成痛風石後及時使用藥物降酸並使血尿酸維持達標,注意局部的保暖,則是消除痛風石的必要措施。
TAG:畫一方美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