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周日19:30,浙博喊你在《國家寶藏》看三件「國寶」的前世今生

本周日19:30,浙博喊你在《國家寶藏》看三件「國寶」的前世今生

千盼萬盼,終於要等到《國家寶藏》的浙博篇了!作為杭州人的你,是否了解這個家門口的博物館?對於馬上要登上舞台的三件國寶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

本周日19:30 ,浙江省博物館就將攜「彩鳳鳴岐七弦琴」「寧波萬工轎」「良渚文化玉琮王」亮相《國家寶藏》。為此,時報記者提前拜訪了浙江省博物館,為大家探了探寶。

這次,我們還專訪了兩位「浙博守寶人」,同時也是在《國家寶藏》里引導明星守護人的專家——工藝部主任、研究員范珮玲,歷史文物部副研究館員顧幼靜,一起揭開這三件國寶的神秘面紗。

「行有恆堂」齋第一琴

「彩鳳鳴岐」七弦琴

「彩鳳鳴岐」七弦琴的名字很美,「鳴岐」一詞出自《國語》第一卷,說的是周朝興起時有鳳凰在岐山上鳴叫。它是一張唐琴,唐琴有多珍貴呢?「在我們發現這張琴之前,在世界範圍內大家公認的唐琴,不超過20張。」范珮玲告訴記者,這張琴是由著名制琴師雷威所制,是有名的「雷公琴」,同時還是民國琴學泰斗楊宗稷最喜歡的三張琴之一,後者曾在《琴學叢書》中給予它極高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彩鳳鳴岐」背面三段銘文

「此琴最早是『行有恆堂』齋中的第一琴,這個『行有恆堂』齋的主人,本是定敏親王載銓。」范珮玲解釋,載銓這個親王可不一般,是乾隆皇帝的玄孫嫡系親王那一支的。「所以『彩鳳鳴岐』可以說是一張王室的琴,而且是當時載銓家中收藏的一百多張琴里,最好的一張。」不過,可惜的是,這樣一張名貴的古琴卻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被搶走了。

「過了20多年,載銓的世襲郡王愛新覺羅·毓朗在參加一次古琴雅集時,偶聞一曲熟悉的《平沙落雁》,觸景生情,循著琴音便見到了正在鼓琴的楊宗稷。」范珮玲說,「毓朗上前敘舊,同楊宗稷談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巧的是,楊宗稷也收藏了這張失散多年的名琴『彩鳳鳴岐』。毓朗感慨萬端,叮囑楊宗稷好好保存。而楊宗稷有感於時運造化之難料,便在『彩鳳鳴岐』的琴背上刻下了這一段故事。」

1932年,楊宗稷去世。在學生的介紹之下,他的一部分藏琴,包括楊宗稷最珍愛的「彩鳳鳴岐」琴等,被一個叫徐桴的浙江鎮海人收購。後來,徐桴的後人又把藏琴捐獻到了當地的鎮海文化館。1953年又移交給了浙江省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博物館邀請海內名家錄製古琴唱片,再一次奏響了這張歷經一千三百年歲月的古琴。經過一段時間的製作,以琴名命名的、凝聚無數心血的唐琴CD《鳳凰和鳴》也終於問世。

世上最豪華的花轎

寧波萬工轎

光是圓雕、透雕的人物就有250多個,最小的人物才1.8厘米,再加上浮雕和鏡片上的人物,一起算上就有400個左右,還要加上24隻鳳凰、38條龍、54隻仙鶴、74隻喜鵲、92隻獅子和124處石榴百子,另外還有「麒麟送子」「天官賜福」「魁星點斗」等各色主題……要是你跟范珮玲一樣去細數「寧波萬工轎」上的雕工,你怕是也會被這樣精湛的工藝所折服。這頂號稱「世界上最豪華的花轎」是由十幾個人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的,因此名為「萬工轎」,而又因其上有這眾多題材的雕工,又被叫做「百子轎」。

寧波萬工轎

「這頂花轎最大的亮點就是其工藝,它上面有幾百個人物,每一組人物都能組成戲曲故事。而它所運用的朱金木雕工藝、轎衣上的金銀彩綉工藝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珮玲告訴記者,除此之外,花轎本身的經歷也相當傳奇。「這頂豪華的花轎,是當時上海一家貰器店用於出租的花轎,轎子上有『聚成號』的轎行名稱。據說,坐上這頂轎子的第一位新娘,是當時被稱為「活財神」的上海總商會會長虞洽卿的女兒,其聯姻對象為盛宣懷的孫子。」

萬工轎的局部

1985年,范珮玲21歲,當她前往寧波考察這頂花轎的相關情況時,一些轎夫、夥計都還活著,只不過他們當中年紀輕的也已經80多歲高齡,如今,這些人已經都不在了。「那時候不像現在可以有很多影像記錄,留下來的就只有文字資料。如果不是他們告訴我,當時迎親隊伍是怎樣地豪華、嫁女兒是怎樣的風俗,這些事,再也不會有別人知道了。」念及此,范珮玲也略為激動,因為即使到了現在,浙江婚俗文化的研究開展得仍然十分艱難。「很多東西都是原創的,要自己去考證,去找。」

萬工轎的局部

有趣的是,這頂花轎是沒有「轎門」的。整頂轎子都是榫卯結構,由花板裝配而成,沒有一粒釘子。新娘要是想進轎子,得由專門配備的兩個拆轎師傅把花板一片片拆下來,新娘才能坐進去。因此,2009年,當浙博想給它「洗個澡」時,一大批人將它一片片拆開,洗了一個多月才好不容易完成。范珮玲笑言,「因為花紋太精緻,我們就用鑷子夾著藥棉一點點塞進去擦,用的都是技術部專門調製的溶液,很柔和,帶酒精,因為要讓水分儘快地蒸發。」

五千多歲的國寶

良渚文化玉琮

浙博的三件國寶,要說起來,「寧波萬工轎」是最年輕的,「良渚文化玉琮」則是「資歷最深」的,它也被稱為「玉琮王」。1986年,考古學家在良渚反山遺址進行挖掘時,發現了11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其中,反山遺址是所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雕琢最精美的一處。「良渚文化玉琮」便是在「驚世王陵」反山12號墓中出土的。

良渚文化玉琮

「被稱為玉琮王,不僅是因為它體量大、刻紋精美,還因為是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中等級最高的墓葬中發掘出的。」顧幼靜解釋,早期帶有一些玉琮形態的器物,是手鐲形的,可能有一些裝飾身體的作用,有些玉琮它出土的時候就是戴在手骨上的。「但即使是作為裝飾品的時候,它可能也帶有一些獨特的含義。因為上面有非常獨特的紋樣,這種紋樣在玉琮上是比較多的,基本上每一件玉琮都是神人獸面這樣一個組合。」

顧幼靜說的便是良渚文化玉琮的另一大特色——「神人獸面紋」,巨大的橢圓形眼睛、蒜頭鼻,以及嘴的大體結構,乍一看還有些「傲嬌」的圖案,同時也被廣泛運用在現代。京杭大運河杭州武林碼頭停靠的遊船、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大門都有玉琮及神徽的元素。顧幼靜表示,「這尊『玉琮王』代表著良渚文化頂點的工藝,是良渚文化發展到頂點的產物。這種紋案可能跟祭祀、鬼神崇拜、溝通天地有關,對此學界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所以沒有實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玉琮王上雕刻的完整的神人獸面紋出現以前,已經有很多良渚玉器出土,但多為刻於玉琮角部的簡化紋樣,因此大家都不知道這種紋飾是什麼,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直到琮王上完整的神人獸面紋橫空出世,才揭示出以前玉琮角部的這些橫杠圓圈其實表現的是神人獸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時報 的精彩文章:

驚!4歲男孩睡覺打鼾整夜張口呼吸,原因竟是鼻子里藏了顆螺絲釘!

TAG:青年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