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起源,你知道嗎?
為什麼臘八這天一定要食粥?
臘八粥只是一味食品,細究之,它關係到宗教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並不簡單。
記臘八粥
文/ 周紹良
選自《餕餘雜記》
在農曆臘月里,全國各地都有吃「臘八粥」這一習慣,幾乎可以說是全民的風俗。到現在在北京,一逢進了農曆臘月,各糧食店就開始供應各種豆米混合在一起的粥食,稱為「粥米」。臘八粥的起源開始於佛教徒,他們在臘月初八佛成道日這天,寺廟裡僧眾把齋糧煮成粥來供佛。齋糧是募化來的,各方施捨包括各種米糧雜豆,所以煮起來就混在一起,於是流傳到民間,也效仿這個樣子。
為什麼這天供佛一定要用粥?其故事是這樣,據蕭梁時僧祐撰《釋迦譜》卷一載:
爾時太子(即佛)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乾。修於苦行,垂滿六年,不得解脫,故知非道。」……時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難陀波羅。時凈居天,來下勸言:「太子今者在於林中,汝可供養。」女人聞已,心大歡喜。於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花,上有乳糜。女人見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上。……太子即復作如是言:「我為成熟一切眾生,故食此食。」咒願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悅,氣力充足,堪受菩提。
——出《因果經》
「糜」就是粥,僧徒們為什麼要燒粥供佛,這是師法牧牛女人用乳糜供佛的故事。但這是由中國僧徒創始的呢,還是沿襲來自印度?這就無從考證了。根據中國記載,最早是宋代,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條:
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漫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可見臘八粥在宋代已經普遍流行,所以其起源當更早。至於俗謂「臘八粥」就是「七寶五味粥」,只說是用「果子雜料煮粥」,但內容究竟是一些什麼?《東京夢華錄》中並沒有說清楚,周密《武林舊事》卷三上卻記得很明白:
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當然這些東西混在一起並不能煮成粥,主要用料米卻沒有寫進去。但可見這臘八粥是相當精細的。
元代人吃臘八粥的記載還沒有找到,不過可以相信也大致差不多。傳到明代,據明劉若愚《明宮史》火集《十二月》條:
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日,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聖前,戶牖、園樹、井灶之上,各分布之。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
《明宮史》所記雖宮廷內部情況,不單「供佛聖前」,連「戶牖、園樹、井灶之上,各分布之」。記得幼年時,曾見鄉間老太太用臘八粥抹在自己家裡的梨樹、棗樹的樹杈上,囑願它來年多結果子,也把臘八粥抹在灶門口上,這大概是給灶王爺吃的。這也說明從明代至今在民間習俗上,大致相關無幾。清代情形,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條:
「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這比《明宮史》所敘又加一些品種,但總的仍是宋周密《武林舊事》說的範圍。所以從歷史看,吃臘八粥這一習慣,歷宋、元、明、清迄今而未變,真可算是傳統習慣了。
我也吃過不少人家的臘八粥,自己家裡也煮臘八粥,總不外用各種雜豆和大米、小米混起來煮之而已。不過老太太總是考究一點,算一算所用原料是不是已經夠了八樣,這樣才夠標準。
只有一次,卻是一位朋友約我去他家吃臘八粥,他說只有他的做法,才夠得上《東京夢華錄》上的「七寶五味粥」,也才配稱「臘八粥」。後來吃了,的確是花了一些功夫,據說他煮這粥,就花了兩天時間。他用了菱米、栗子、白果、蓮子、杏仁、紅棗、桂圓肉,這是七寶;加上白豆、綠豆、赤豆、雲豆、扁豆這算五味;更用江米、粳米、小米、薏仁米、高粱、大麥仁、芡實(雞頭米)以符臘「八」之意。有些不同火候的豆米,都得分別下鍋,最後總和而煮成一大鍋臘八粥,調以糖水而成。這真是臘八粥中第一品了。可是收集這些東西,如果不是有心人,隨時收集起來,臨時是怎麼樣也找不齊的。
當然,民間一般吃臘八粥只是風俗習慣,誰還想它是來源於佛教,有的地方,只認為吃了臘八粥,也就是說春節將臨,農事已完,帶有慶豐收的意思。江蘇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蓮子、紅棗、板栗諸般果實,和上薑桂調味品,摻在米中煮成,謂其溫暖滋補,可以祛寒。揚州地方,在臘八這天,除了燒煮甜臘八粥外,還有用青菜、胡蘿蔔、豆腐、雪裡蕻、黃花、木耳切絲炒熟,和於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謂之咸臘八粥。
臘八粥只是一味食品,細究之,它關係到宗教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並不簡單。孤立起來看,是沒有什麼可談的。
關注《花城》雜誌
獨立精神 人文立場 新銳主張
TAG:花城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