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真有四十五萬人讓白起殺嗎?戰國百萬大軍靠譜程度之考證
原標題:長平之戰真有四十五萬人讓白起殺嗎?戰國百萬大軍靠譜程度之考證
編者按:前段時間,冷兵器研究所發表了一篇《揭秘隋煬帝征高句麗的真實兵力》對那次歷史上被明確記載為「百萬大軍」的遠征病例進行了考證。今天,冷兵器研究所再來分析分析長平之戰里,龐大兵力記載的含金量。
提及長平之戰,很多書都說那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合圍戰,雙方動員了超過一百萬人,打了三年。這個兵力數字很多人是認可的,因為畢竟在各種戰國時代的記述里,動不動就是「帶甲百萬」。在這類戰國時代巨大兵力的襯托下,也給許多人一種感覺,西方戰爭都是幾千人的鄉長打架,日本戰爭是幾百人的村長打架。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的長平之戰: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地名),野王邑降秦。這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事,野王被秦攻佔,上黨郡被隔絕。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於是上黨民眾跑到趙國,趙軍駐紮在長平,接納了上黨民眾。當時上黨有17個縣。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
▲影視劇中白起
至九月,……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根據記載,從四月到九月趙軍團滅,總共打了五個月。一開始的廉頗指揮階段(四月到七月),趙軍損失了六個尉,轉入了守勢。根據秦簡和其他考古證據,六個尉所帶的兵力應該接近萬人。講到這裡,按照「趙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說法,不到一萬人的損失看上去也不大啊!怎麼使得向來以主動進攻聞名的廉頗採取了守勢,而且導致趙國國內非常不滿呢?
這就要從「帶甲百萬、帶甲數十萬」這些說法的源頭說起了。其實這些說法源自於《戰國策》、《史記》里的那些縱橫家之口。其中以蘇秦最為著名,比如他推算「臨菑(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但仔細看他的計算方法,就能知道這些戰國策士口中百萬大軍的真實成色了。當時,齊宣王曾抱怨齊國兵力不足,蘇秦就說臨淄城內人口7萬戶,每戶三個男子可以組建21萬人的軍隊。不用去別處徵兵。但實際上,男性人口是不能直接硬套到軍隊數量上的。一個地區的男性人口如果真的全民皆兵,就會導致社會與經濟雙重崩潰。
歷史上,全民皆兵的斯巴達要靠著人口數量是他們數倍的希洛人供養;明末清初時,雖然八旗能做到三戶抽一,但是也依靠大量掠奪來的人口從事生產來供給。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於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即七萬戶家庭也只能供養一萬軍隊,蘇秦那種一戶出三兵的說法顯然難以成立。
根據相關歷史記載來看,農業社會下的中國,正常最大動員率是五戶抽一。可能有人會拿蜀漢作為反例,「甲兵十萬,民九十四萬」。但根據實際考證,蜀漢實際人口遠不止九十四萬,而是在五百萬左右。因為三國統一後不久的太康元年,晉朝人口根據統計是二百四十五萬九千戶,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一千人,結果三年後就是三百七十七萬三千戶,比統一初增加了一百三十一萬戶。三年增加這麼多,顯然不是自然增長,而是以前「黑戶」的重新統計。總之,其實蜀漢的兵民比並不那麼誇張。
▲影視劇中的廉頗
而趙國的人口,根據考證在400萬左右。按一戶五人,五戶出一兵的正常動員情況。廉頗前期的戰敗,已經虧掉了趙國機動兵力的八分之一,他們當然肉疼了。
根據上面的記載看起來,顯然《戰國策》是靠不住的。那麼,有沒有更一手資料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出土秦簡!出土的嶽麓秦簡的《數》篇中,有一道關於士兵複員的算術題,「凡三鄉,其一鄉卒千人,一鄉七百人,一鄉五百人,今上歸千人,欲以人數衰之,問幾可歸幾可?」
▲嶽麓秦簡
戰國時,秦國鄉在縣之下,一般縣負責徵兵。而類似萬戶縣的那種大縣,也就是管了三個鄉。所以這兩千兩百人差不多一個縣所徵發的兵力。而當時一個縣一般在5000–10000戶左右,能徵調2200人,說明縣裡的人口在20000–50000人左右。
秦昭王二十六年的秦國,可以考證的郡縣大致有:內史(首都及周圍地區)41縣、上郡19縣、蜀郡13縣、巴郡5縣、漢中郡6縣、隴西17縣、北地13縣、河東郡15縣。這裡沒算上佔領地。咸陽周邊地區的41個縣,按嶽麓秦簡的標準,能動員90800人的軍隊。
▲公元前279年的戰國
如果算上所有的縣,正常能徵發的軍隊其實是28萬人。如果算上新征服地區呢?按照秦軍的打法,憑藉武力打下來的地方會是什麼樣?想必基本都殘破不堪了,顯然不可能動員出太多兵力。另外,這22000也是個相當理想數值,秦國不同地區縣的人口也不同。
所以,即使考慮到秦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國郡縣能翻一倍,秦國能動員的兵力也超過五十萬。而且從從秦簡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士兵服役完後,需要返鄉不然經濟便會崩潰。畢竟幾十萬軍隊需要運糧,那麼其他後勤人員更多。就比如隋伐高句麗,「饋運者倍之」。
▲長平之戰前的形勢
說回到廉頗,根據一些記載來看,縣軍隊指揮官是縣尉。六個尉統帥的兵力也相當於六個縣的兵力,外加一個俾將被殺。所以廉頗的失利對趙王來說,相當於幾個縣兵力成建制損失,這是很難接受的,因為趙國郡縣也是有限的。由此推算,所謂趙軍四十萬的說法顯然成色不足。就算趙國想不要命的極限動員,三個月的時間也不夠堆出四十萬人來。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最後秦王徵發了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長平之戰,秦軍投入總該有幾十萬了吧?但其實史書里的原話是,到河內郡徵發15歲以上男子,而且全郡封爵。河內郡是秦國新征服地區,可動員的男子實際也不過10萬上下,而且只是為了堵住釜口道,將趙軍徹底困住,根本用不到10萬規模的兵力。
所以,綜合起來看,白起所斬殺與坑殺的四十五萬人中,除了趙軍士兵,顯然還括上黨郡百姓,甚至其中「殺量冒功」的比例可能超過50%。當然這也不排除秦人自己給戰績里兌水。秦人這方面也是有前科的。比如雕陰之戰,《史記·秦本記》載:「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而《史記·魏世家》記載:「秦敗我龍賈軍,斬首四萬五千。」顯然,這要麼是秦國人往戰績里兌了將近一半的水,要麼是秦軍向當地的老鄉「借」了三萬多人頭。
▲影視劇中的屈原
另外的例證是,楚國丹陽之報銷了70名將領、八萬士卒,使得楚國元氣大傷,屈原都寫出《國殤》來祭奠。而這可是「帶甲百萬」的楚國啊!所以,那種戰國時動不動一個國家幾十萬兵力的說法,顯然那些縱橫家、策士的滿嘴跑火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戰國中期的秦宮驚現騎射壁畫!秦國騎兵出現時間竟比胡服騎射更早?
TAG:冷兵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