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一般不敢偷盜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漢代,玉衣也被稱之為「玉匣」。這玩意在古代可不是誰都能享用的,能夠穿戴玉衣的非富即貴,這是身份的象徵。
金縷玉衣主要分為頭罩、前胸、後背等十多個部分。它高1.74厘米,寬68厘米,由4282片大小不一的玉石組成。這些玉片全部採用的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玉打磨拋光而成,且表面異常光亮溫潤。
只有皇帝或者一些皇帝的近臣能夠穿玉衣並且用金線穿邊,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金縷玉衣。一些貴族們只能用銀線穿邊或者是銅線。他們的就叫做銀縷玉衣或者是銅縷玉衣。
在漢代時期,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就是金縷玉衣,如今出土的也非常多,感興趣的可以去博物館看一看,有幸曾看到過金縷玉衣,製作還是非常精美的。眾所周知,古人非常的迷信,帝王們比普通百姓更加的迷信,他們相信玉能讓人的屍骨不朽。
雖然說主要都是漢代帝王在用,實際上使用玉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了。
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就是中山靖王墓的金縷玉衣,共由兩千多塊玉片構成,引用金絲一千克左右,工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
據說考古學家剛打開中山靖王墓的時候,發現裡面一片狼藉,明顯已被盜墓者捷足先登了,本以為沒有希望了,卻在打掃古墓時發現了許多規整的玉片,表面光滑圓潤,整合到一起,拼湊成了現在看到的金縷玉衣。那為什麼盜墓者們將金銀珠寶甚至銅鐵製品都拿走了,唯獨留下這件價值也不菲的金縷玉衣呢?難道是他們不識貨?
讓人想起以前看人問過:「為啥古代盜墓者們盜墓單單把玉器留下?」他舉了一個例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專家發現了漢景帝堂兄楚王劉戊的墓葬,在正是考古發掘前,劉戊的墓葬就已經被盜了,但是玉璧、玉龍、玉杯、玉蓋這些文物都擺放完好,被沒有被盜走。
看到過很多答案,感覺最扯淡的說法是,盜墓賊雖然做的是不法勾當,但是「盜亦有道」,行業內還是有很多規矩的,這其中的一條就是:玉能附魂,珠玉藏精魄,將墓葬中的玉器帶走,會發生不好的事情,都已經敢提著腦袋去盜墓,還怕這沒有根據的詛咒么?顯然盜墓賊不拿玉器是有原因的,並不是盜墓賊多有道德底線。
玉在當時一般只有皇室貴族才有資格佩戴,平民百姓如果私自擁有玉器,是要被殺頭的。雖然當時,盜墓者的目標一般是像楚王墓這樣藏有大量金銀珠寶的王侯級大墓。但是對於墓葬中的陪葬品,他們也只是以金、銀、銅器為主要目標,玉器是絕對不敢盜取的。因為玉器在民間無法流通,誰冒然拿這麼一件玉衣去賣,肯定會被懷疑,誰盜了玉器很容易能查出來。所以,盜墓者很少會將玉器作為盜取的首選。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辦法出手,只能自己留著,等於毫無價值。盜墓賊也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什麼能拿什麼不能拿,就比如現在的盜墓賊是絕對不敢拿鼎的,盜鼎被捉到二話不說便是重罪,最重要的還是沒人敢買鼎,等於是有價無市之物,沒有一定實力之人絕不敢要,否則等待他的只有牢獄之災。
TAG:輕羅小扇撲流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