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蟹種塘宜採取伊樂藻與水花生搭配栽種,前者少、後者多為最佳

蟹種塘宜採取伊樂藻與水花生搭配栽種,前者少、後者多為最佳

近幾年,國內外一些從事蟹種養殖的地區已開始堅持「分布均勻、品種搭配、密度適當」的池塘種植水草原則。簡單來說即是池塘中水草至少兩種,而且在栽種模式、時間和密度方面以適應蟹種生長為主,最大地發揮水草在蟹種生態養殖中的作用。

但崇明地區蟹種養殖池塘中栽種的水草一直為傳統模式,即主要是空心蓮子草(俗稱水花生),且移栽時間、密度等隨意性很大,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河蟹隱藏躲避場所和水體降溫的作用。

但對於大幅度提高河蟹品質和養殖效益等方面較以往未移栽水草的池塘效果改善不明顯,主要是由於河蟹不喜食水花生,水花生所含的營養元素不能被河蟹所吸收,因此,水花生未發揮水草充當河蟹餌料的這一重要作用。

伊樂藻具有鮮、嫩、脆、滑等特點,為河蟹所喜食,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一定的藥理作用,生命力又特強,並能較好吸收水體中氮、磷以及某些有機分解物,是蟹種培育池中很好的水草品種。但伊樂藻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體中,往往不能度夏,即不耐受長期的高溫,當水溫超過30℃生長就受到抑制。

因此須在高溫之前去尖撈出,如此一來池塘中無水草遮陽,不利於蟹種培育池塘夏季降溫,容易造成蟹種有效積溫迅速增加進而形成早熟蟹,嚴重影響蟹種的產量和品質。

如果池塘中僅栽種伊樂藻或者僅栽種水花生,不僅品種單一而且不能滿足生態養殖蟹種的要求,甚至造成產量和效益的下滑。希望本研究為崇明地區和其他地區的蟹種生態高效養殖提供一定的參考。

池塘條件

1.池塘選擇

塘口面積3-5畝,呈長方形,坡比為1∶3,池深約1.5米,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2.池塘清整與防逃設施建設

待上一年蟹種銷售完畢後(每年3月上旬左右)放干塘水進行曝晒,清除底部過多淤泥。4月初,使用200千克/畝生石灰或者10-20千克/畝漂白粉等含氯製劑進行池塘消毒,對於有野雜魚、泥鰍的池塘,還需用茶粕進行二次清塘。在池塘周圍安裝高20厘米左右的塑料薄膜作為防逃設施。

3.施肥培水

消毒完成後,在池底施已發酵的有機肥250千克/畝作為基肥,加水後,每畝使用尿素或者過磷酸鈣等無機肥提高池塘肥度,增加浮遊動物數量,以做好蟹苗放養前的肥水工作。

生態環境

1.水草種植

在離池塘邊3-5米處挖一個寬1米、深0.8米的圍溝,圍溝內栽種伊樂藻。池塘中間地帶移栽水花生,水草的種植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70%左右,主要用於河蟹的棲息和覓食。

試驗共設置3種水草栽種模式,模式一為伊樂藻∶水花生=1∶1模式二為伊樂藻∶水花生=1∶2模式三為品種水花生,每種模式設置兩個重複。水草栽種形式為「口」字形,即在池塘周邊圍溝深水區栽種伊樂藻、中間淺水區栽種水花生,保證所有池塘水草總覆蓋率在60%左右。

2.微孔增氧

架設微孔增氧設施,確保池水有足夠的溶氧量,避免因蟹池中缺氧及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大量積累,危害河蟹的生存和生長。

3.苗种放養

5月19日從江蘇省射陽育苗場購進河蟹大眼幼體,當天趕回試驗基地進行放養,放養大眼幼體1.3千克/畝,選擇規格整齊、體色呈薑黃色、活動能力強、規格在14萬-16萬隻/千克的大眼幼體,且未經抗生素反覆處理過、已經過育苗場淡化、親本質量較好的優質苗種。蟹苗放養工作宜在晴朗的白天進行,有利於觀察蟹苗活動情況,放養前應進行試水工作,保證溫差不超過3℃。

日常管理

1.水質調控

苗种放養初期,水深宜保持在30~50厘米,並堅持每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宜在1/4左右,保證水質「肥、活、嫩、爽」。每隔20天全池趁熱潑灑生石灰水,用量為10千克左右。其作用一方面可用於水體消毒,另一方面可增加水體中的鈣質,有助於河蟹蛻殼。

進入7月份,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步增加水位,最高水位控制在70~80厘米,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打開微孔增氧機,提高池塘溶氧量。由於伊樂藻不耐高溫,且容易被河蟹夾斷,應在7月之前做好撈出過多水草以及去尖工作,以防其腐爛敗壞水質。

養殖後期,即10月下旬以後,待氣溫降低後逐漸降低水位,保證陽光能有效地照射池底、提高下層水溫,不僅能夠促進水草的生長,也有利於蟹種的生長。

2.飼料管理

大眼幼體放養時,因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無須投喂飼料,一周後開始餵食蛋白質含量為42%-45%的配合飼料作為開口餌料,每天按蟹體重100%投喂,少量多次為宜。

3.病害防治

4.巡塘管理

文章來源:科學養魚。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小編刪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蟹人蟹事 的精彩文章:

再說老話題,水質管理是河蟹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

TAG:蟹人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