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清軍慘敗,乾隆帝卻四處吹噓,百年後這一禍根終於爆發
清朝,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於它末期的愚昧腐朽,我們今天無不扼腕嘆息,但其實在百年前,它與周邊某國的一場戰爭,無不顯示著巨人的病態已經初現端倪。
緬甸,自古和中國關係匪淺,從唐朝就開始進貢,延續到南宋,元朝時期又被納為藩屬國,只是緬甸總有些不安分,時不時和「老大哥」叫板。
中緬兩國在元、明、清都發生過邊境戰爭,多由緬甸一方挑起,其中,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的中緬邊境戰爭規模最大,戰爭也最為慘烈,也向我們間接展示了清朝頹勢。
清代明後,自動放棄對緬甸的宗主權,對緬甸局勢變化也毫不關心,採取綏靖政策。緬甸「兒子」自然「不高興」,尚武擴張的貢榜王朝建立後,多次侵犯清朝邊民,土司(雲南普洱地區)。
不能再坐視不理了,平定新疆準噶爾叛亂後,乾隆帝在1762年正式出兵,此戰共計四役,一直打到1769年,沒想到清軍最後全部慘敗,傷亡近兩萬人,還損失了明瑞、阿里袞(病逝)、傅恆等大將。
這本來是一個契機,一個很好的機會。
面對擁有歐洲僱傭軍和燧發火器的緬甸,清軍可以在戰爭中提升自身軍事組織、訓練方法和武備,正如在平定三藩時委派南懷仁等鑄炮,也如彼時在內地平定起義大量使用抬槍,通過普遍化裝備燧發槍如褐貝斯,新型機動火炮、炮架、彈道學、炮術等等,用武器的提升壓倒對方。
通過在緬甸、尼泊爾的這種間接與歐洲軍隊交手的非決定性戰爭里鍛煉自身,清軍可以為下個世紀直接與歐洲軍隊交戰積累經驗。(一如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所說:在戰鬥期間,歐洲的軍事力量在較為緩和、不分勝負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
然而這個契機被浪費了。
總體打的挺難看的,花的比明朝大得多的力氣,付出比明軍慘重的傷亡,最終除了贏得面子(緬甸重新納入了朝貢體系)以外沒有實質性戰果可言。
勉強保住了雲南而已,實質上緬甸在戰後長期拒絕稱臣納貢,中國也未能開疆拓土,失去了將領土延伸至印度洋使中國成為兩洋國家的最後機會。而將領見識了緬軍火器的厲害,向乾隆建議學習仿製,乾隆不以為然,禍根就此埋下!
而這失敗的戰爭,乾隆後來卻四處吹噓,計入乾隆帝十全武功。
※這個小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清朝, 證明了清軍已經落伍100年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