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隆中對》到星落五丈原,諸葛亮北伐到底是對是錯?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有言:「卧龍鳳雛得一者便可安天下」由此可見諸葛孔明在未出茅廬之時就已經名滿天下,毫無疑問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絕對的是風雲人物,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精神成為我們後人學習的榜樣。那麼今天在這裡淺談一下諸葛亮的北伐到底是對是錯?
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當時的經濟和兵力都比蜀國強的很多,如果不北伐坐等曹魏養精蓄銳十年甚至二十年,那麼曹魏攻打蜀漢就會更加容易,所以諸葛亮只有趁連年征戰牽制曹魏兵力不能專心滅吳,如果曹魏滅掉東吳之後蜀國離亡國還遠么?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謀划過,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兩路出兵同時對曹魏作戰,最後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只可惜公元219年關羽丟了荊州被殺,失掉荊州後,這一計劃很明顯已經不能實行。
關羽死後,荊州丟了,蜀漢實力大削,東吳孫權自己實力匱乏,看似佔據了荊州,但是沒有什麼大進展,只能隔江而望,也就石亭有點影響力,但是不能撼動曹魏根基,還不如落在蜀漢手中給予的威脅大。
其實在失了荊州之後,蜀政權就失去主動權了。如果趁著曹魏根基未穩,放手搏一搏,聯合東吳兩面夾擊還有一線生機,如果僅以西川一州之力想要偏安一隅,等曹魏政權穩固,國力強盛後,蜀漢必亡。
最後,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以弱敵強,以寡敵眾,以遠襲近,以勞對逸, 且時無名將,卻連續遭到曹真和司馬懿的強力阻擊。司馬懿又恰恰抓住了蜀軍的弱點,以持久戰來對陣。最後一次,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司馬懿看破蜀漢急於速戰速決的心態,反而打起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讓諸葛亮進退兩難,憂心忡忡,最終壯志未酬,溘然長逝。所以,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取得某些局 部勝利,但終未能定大局。
諸葛亮死後,蜀漢內部壓抑已久的矛盾來了一次大爆發,魏延和楊儀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更為糟糕的是,蜀漢軍中的連續變故,走漏了風聲,蜀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危機。馬懿得知蜀漢這一情況後,司馬懿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一面奏報曹魏朝廷,一面厲兵秣馬,準備對蜀漢出兵。
諸葛亮不斷的北伐,也完全是為了實現劉備匡複漢室的遺願,可惜這個宏願還未實現,諸葛亮便星落於五丈原,他的北伐大業孰對孰錯後人自有定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對諸葛丞相一生最真實的寫照。雖然星落秋風五丈原,但他的作品被人傳頌功績被人歌頌,尤其是他的品行令世人稱頌。諸葛丞相為人治世皆是完人。嗚呼哀哉…可惜悠悠蒼天,何薄於亮!
TAG:逍遙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