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歷史老師總結:夏商周時期重點內容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歷史老師總結:夏商周時期重點內容

根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歷史老師將夏商周時期重點內容總結如下,供家長和學生參考。

夏商周時期:早期的國家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出現軍隊、刑法、監獄。制定曆法:夏曆

2)開創王位世襲制

「家天下」,以後歷代王朝都承襲。

3)商湯滅夏

夏桀暴政,被商湯滅。

2.商朝

1)商朝建立

大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定都亳,就是今天的河南鄭州。

2)商王盤庚遷都

遷至殷,今天河南安陽,在此,固定下來發展政治、經濟、手工、商業

3)周武王閥紂

⑴商紂王荒淫無道,統治腐敗

⑵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佔領商都,紂王自殺。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牧野是今天的河南新鄉。

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

3.西周

1)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定都鎬京,就是今天的西安。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穩固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域。

特點:①諸侯有較大的獨立性,②但要納貢,服從調兵。③社會等級「分封制」等級森嚴: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鞏固統治,穩定了政局,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確立了社會等級制度。

3)西周滅亡

①周厲王統治殘暴,失民心,國人暴動(前841年),國力衰。

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滅。

4.東周春秋時期

東周:西周滅後,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動遷絡邑,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春秋時期(東周前期)

1)春秋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

2)春秋時期,社會變化

⑴經濟發展

鐵制農具、牛耕出現,促進農業發展;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等發展。出現商品交換市場。

⑵社會動蕩

①王室衰微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周王無力控制諸侯

C.周王室地位下降,大諸侯實際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②諸侯爭霸

A.各諸侯國的自身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地位。

B.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後稱霸中原。

C.利弊

a.有的諸侯國被滅,強大的諸侯國疆域擴大,客觀上有利於實現局部統一。

b.在同周邊民族長期交往的鬥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c.大國爭霸,戰事不斷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5.東周戰國時期(東周后期:前475-前221年)

1)戰國因西漢劉向整理校訂《戰國策》一書而得名。

2)戰國時期社會變化:

①戰事連綿,干戈不息;

②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大變革;

③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速了。(進入封建社會)。

3)戰國七雄

①戰國初期,三家分晉:韓、趙、魏

②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並立)

③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4)商鞅變法

背景、目的:

1.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得勝利。

商鞅變法內容:

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

政治上: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上: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軍事上: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的作用: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軍隊的戰鬥力提高,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意義:

通過變法,改革了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加速了前進步伐。

5)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天府之國」

6.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

1)春秋時期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是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政治主張:以德治國。

孔子教育:

(1)創辦私學,廣收門徒。

(2)提出「因材施教」

(3)學習提倡老實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

孔子文化成就:

(1)整理、編訂了五經:《春秋》、《詩經》、《尚書》、《禮記》、《周易》

(2)後代人將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論語》

(3)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影響後世。

2)春秋時期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

主張:A.無為而治B.順應自然

著作:《道德經》或《老子》

3)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代表人物:

(1)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人互愛互利)、「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提倡節儉

(2)孟子:儒家學派代表人,主張「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著作:《孟子》

(3)荀子;儒家學派代表人,主張「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繫社會秩序。

(4)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5)韓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4)百家爭鳴的意義:

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7.中國文明的發展:青銅器和甲骨文

1.青銅器

1)在原始社會後期,我國甘肅、青海、陝西等地出現銅器。距今4000多年,甘肅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銅鏡。

2)夏朝出現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鼎

3)商朝以後,青銅器數量增多,西周青銅器以禮器鼎、簋為主。

例如,司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商朝:四羊方尊

4)西周的利簋(上面的銘文記載了牧野之戰)

2.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先發現了甲骨文。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意義:

1)我國現在的漢字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它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古文字。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本文和圖片均為齊它故事原創,未授權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