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床鬧鈴響過,兩位媽媽的兩種做法,你贊成哪一種?留言說理由
家教智慧
昨天的留言太多,有好幾百條,有的是認為勞動有用,有的認為洗碗沒有用,其中一條留言舉了一個例子自己的表弟小時候很能幹估計也洗碗,但「現在也就那樣」。哈哈,這位朋友片面理解了那篇文章的意思,不是說孩子一洗碗就考上清華北大這種應試層面的成功啊,這裡的出類拔萃是指孩子通過勞動可以獲得獨立的品格,可以明白勞動的價值,可以變得善於認同和接納他人,包括對各種職業的人的尊重。這樣的人即使沒有考上清華北大,他也會在其他領域做出好的成就。
讓孩子養成獨立品格,擁有好習慣,爸爸媽媽這時候就不能因為愛而幫倒忙,過分溺愛其實會剝奪孩子獨立承擔挫折或者困難的計劃。讓孩子獨立地承擔困難才是形成孩子良好品質,堅強意志的必經之路。只有父母退一步,孩子才能進一步,這是孩子成長的最高法則。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為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點給家打電話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另一位媽媽在家裡做家務,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鬧鐘響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兩節課過後自然醒來,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這位媽媽平靜地告訴他:自己的問題就得靠自己解決。孩子從此再沒有將自己的事「分攤」給大人,而是井井有條的處理自己的事。
倘若我們對孩子不良習慣容忍遷就而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殘缺限制其發展。例如因為遷就孩子賴床的壞習慣,所以媽媽即使在出差也要電話回來遙控喊醒孩子,結果越來越依賴;反之,那位平靜的媽媽非常直接地忽略孩子的鬧鈴,沒有喊醒孩子,從此以後,她的孩子再也不需要用鬧鐘喊。
怎樣科學引導孩子的習慣養成?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結合孩子興趣特點先選擇故事書,由淺入深,由短到長,不斷增加好習慣的時間,貴在長久堅持效果就很明顯。
剛上學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小便,一會看看奶奶在幹嘛,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鬆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要讓孩子健康成長,應該從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開始。教育,教育,教育是指教學與育人。教育不單單是教孩子懂得知識,更要孩子懂得做人。如果孩子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這輩子就會為此好習慣而受益良多,如果養成的是壞習慣,則會相當長時間裡都有不良的影響,有的甚至是一生的影響。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父母不能光「狠心」,也要會這幾個實操方法
TAG:男孩家長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