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最英明的篡位者,把自己的謀反改寫成了自衛,卻受眾人敬仰

歷史上最英明的篡位者,把自己的謀反改寫成了自衛,卻受眾人敬仰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歷史上第一個盛世一一貞觀之治,將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雖然他的帝位是通過血腥的玄武門政變奪得的,但他的文治武功以及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都使他成為無可指摘的聖君。

史上有名的玄武門政變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是李世民為奪得帝位發動的一場宮廷政變。通過這次政變,他一舉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改元貞觀。

李淵是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在隋末農民起義的大潮中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步步為營,平定天下,建立了李唐王朝。李世民從小跟著父親李淵征戰天下,屢立戰功,所以很受李淵的器重。但是,按照「立長不立賢」的皇位繼承製度,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立為了太子。據《新唐書》記載,李建成「資簡弛,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所從皆博徒大俠」。所以,雖然他被立為太子,實力去口不足以服眾,地位並不穩固。而這時候,李世民則顯露出了過人的才智和韜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便拉攏齊王李元吉,一起排擠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五月,突厥進犯中原,李建成主動向李淵推薦李元吉出戰,李淵答應了。誰知道,李建成的目的並不在此,而是想以出征為名,削弱李世民的兵權。當時,李世民手下猛將如雲,最有名的當屬尉遲敬德、秦叔寶和程咬金。可是李元吉卻向李淵提出要讓這三位猛將歸自己指揮,並要調秦王府的精兵充實自己的軍隊。這明擺著是要剝奪李世民的軍權,李世民自然不肯答應,便召集手下大將開了個緊急會議。會上,李世民的妻舅長孫無忌建議,與其受人刀俎,不如先發制人,奪取政權,反正積怨難消,總是免不了要一戰的。

下定決心之後』李世民在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向李淵舉報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和張婕妤、尹德妃關係暖昧不清。李淵震怒,為了查清此事,便決定翌日早朝召集三子對質。

於是,六月四日的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便進宮面聖,經過玄武門時突然發現守門的侍衛換了,兩人心中一動,知道事情不妙,便急忙勒轉馬頭。這時,忽然聽到門內傳來李世民的聲音: 「站住!」兩人趕緊揚鞭,可是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李建成便應聲倒地,不省人事了。李元吉大驚,也拿出弓來,可是手下哆嗦,連弓都拉不開了。正在此時,尉遲敬德帶著七十多名騎兵趕來接應,將李元吉射死。

就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血腥政變上演之際,李淵還渾然不覺地在宮中等待,直到尉遲敬德手持長矛衝上殿來,他才如夢初醒。面對幾個兒子的奪位之戰,他只有後悔自己當初猶疑不定了。面對既成事實,李淵也只有順應時事,將此事以太子謀反定論,並將李世民封為太子。兩個月之後,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是為唐太宗。

說李世民是英明的篡位者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他很懂得安撫人心以及書寫歷史;二是說他雖然以陰謀上位,卻以傑出的領導才能和治國方略贏得了歷史的肯定與讚譽。

玄武門政變本來是一個陰謀篡位的事實,經他書寫之後,卻變成了不得已的正當防衛。而且他即位之後,就追封了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郡王,並下詔以王子之禮將他倆改葬,甚至親自參加葬禮。

為了贏得之前太子黨對自己的支持,他還有意重用李建成手下的一些官員,比如史上有名的魏徵,之前就是李建成手下的謀臣。

玄武門之變後,曾經有人向李世民告發,說李建成手下的一個官員魏徵曾經勸說李建成謀害李世民。李世民把魏徵找來,問道: 「你為什麼要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沉著地回答: 「我是太子手下謀士,食人之祿,便當為主分憂。只可惜太子沒有早點聽我的勸告,否則也不會慘死玄武門下。」魏徵這段話說得不卑不亢,很是有膽識,而李世民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敬佩他為人剛正不阿,事主忠心,便提升他為諫議大夫。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多次在朝會上向大臣們徵求治國良方,態度懇切,言辭謙恭,漸漸地俘獲了很多人心,也發掘了很多有用的人才。正是因為李世民善於納諫,廣開言路,禮賢下士,所以貞觀一朝人才濟濟,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飽學之士;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驍勇大將。君明臣賢,相得益彰,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在李世民即位之初,由於先前戰乩不斷,唐朝人口損失很多,民生凋敝,生產落後。李世民即位之後,便大力改革府兵制度,擊敗了東突厥,讓他們放回擄去的中原百姓。同時他還將後宮的三千宮女放回民間,鼓勵她們多生子嗣,大大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在位期間,他一直很注重民生,將經濟發展作為執政的中心,積極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在政治上,他能夠知人善任,首先為自己組建了一個高效能的領導班子,營造了一個清明的政治氛圍。他一生從諫如流,在歷史上傳為佳話,據記載,光是魏徵就有兩百多次直諫他的過失。對此,他不但沒有惱怒,反而愈發的謙虛,而且將魏徵視為明得失的一面鏡子。為了鞏固統治,他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培養人才,擴大了政府的統治範圍,鞏固了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他深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本,一上台就頒布了一系列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發展。而且他早年目睹隋煬帝的窮奢極欲,底層人民所遭受的壓迫與奴役,決心愛惜民力,從不肯輕易徵發徭役。即便是他息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他都始終不肯耗費民力去修築新宮。這種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為他贏得了上下的愛戴與擁護,所以,貞觀一朝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君臣和諧,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李世民一生致力於推行仁政,與此同時,他又十分注重法洽,即便是在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他也堅持維護法律的公正,以身作則推行法治。他曾經對臣下說: 「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在貞觀一朝,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執法嚴格,但在量刑的時候又非常慎重,因為李世民秉性仁厚,常對執法的官員說: 「人死不能復生,執法務必寬大。」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貞觀年間的法制情況很好,作姦犯科的事情大大減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人犯僅有二十九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罰。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唐朝社會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發展,經濟空前繁榮,社會穩定,政治清明。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而長安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販和求學者。唐王朝又是一個開放的國度,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交使節、遣唐使在目睹了唐王朝的盛世之後,將唐朝高度發達的文化和技術帶向了世界各地,為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因此,歷史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時期稱為「貞觀之治」它不僅是唐王朝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璀璨輝煌的一段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一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韓信不束手就擒,起兵對抗劉邦能成功嗎

TAG:每天讀一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