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文化——臘八節

舌尖上的文化——臘八節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小劇場」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隨著這個傳統節日的到來,少不了的當然是飲食文化!

臘八蒜

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十幾天後,正值春節,由於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節前後,就著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冷盤,味道很好。

泡臘八蒜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臘月初八還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因長途跋涉,飢餓難忍的他昏倒在地。

這時,一位牧羊女趕來,把自己帶的雜糧乾果剩飯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後把他救活了。後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

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佛門弟子每逢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製,熬成粥施捨給人們,最後由佛門善事擴展為民家習俗。

每年的這個時候,佛教的各個寺院、佛教團體、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舉。古往今來,臘八舍粥的傳習,在佛門弟子和信眾中蔚然成風。

舍粥的目的,概約有三:

一是體現佛教的慈悲思想精神與具體實踐,通過舍粥,賑濟一切貧寒饑民以溫飽;

二是使得一些欲求世間福報的人們,得以廣種善根福田,成就福祿壽禧財等等果報的福德因緣;

三是對於一些佛法的修持者來說,舍粥一來可以有助於修道功德資糧的積累和增上,二來是體現和修證佛教中「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一種方式方法和具體實踐。

每年,各地方的臘八舍粥,場面都是非常的溫馨、祥和、歡喜、熱鬧,正所謂「佛音寥寥,豆香纏纏;喜鵲催夜,銅鍋當風」,成為了「臘八節」的一道靚麗、獨特、壯觀的風景線。

千百年來,臘八節在全國各地深受重視,逐漸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臘八節民俗文化,經過數千年傳承,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無論多忙在臘八節這一天都要喝一碗臘八粥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再生網 的精彩文章:

「吸貓」人士看這裡:生活在寺院中的佛系喵星人~

TAG:再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