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髮水有大學問,用得不對當心分分鐘變禿頂
現在市面上賣的洗髮水
打著柔順、去屑、潤滑等各種口號
買回來一用
頭髮可能還是一樣的乾燥
洗髮水貴的和便宜的到底有啥區別?
洗髮水沒選對,小心發質越洗越差!
「
發質區分
kepuchina
」
/ 頭 皮 酸 鹼 /
科普妹先簡單介紹下我們的頭皮,我們正常頭皮的PH值在4.5~6.5之間,為弱酸性;
如果天天堅持洗頭,頭髮依然容易出油,這類朋友頭皮的PH值可達到3~4.5,屬於酸性;
當然也有頭髮容易乾枯炸毛的,這類屬於鹼性也就是乾性,頭皮PH值在8~9之間;
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的發質情況,洗髮水也對照著來,頭髮容易油的,用弱鹼性的洗髮水;頭髮不怎麼油的,就要用弱酸性的洗髮水來中和;
一般來說,弱鹼性的洗髮水的特點,大部分清潔能力很強;而弱酸性的洗髮水成分表大部分都含有「酸」字成分,例如氨基酸系列。
/ 油 性 發 質 /
在所有發質中,油性頭髮估計是最令人煩惱的,兩天不洗頭就完全沒法兒看了。油性頭髮其實主要是因為皮脂腺分泌油脂旺盛,油脂慢慢滲透到頭皮。
由於對洗髮水的認知不全面,經常錯誤的選擇滋養型的洗髮水,髮根長期泡在自我分泌的油脂和滋養型洗髮水帶有的油脂里,毛孔容易封死,頭髮越洗越油,還容易導致脫髮問題,有的甚至還可能會出現禿頂~
推薦使用:控油類、無硅油類的洗髮水;這類洗髮水的鹼性較強,可以中和頭皮過於酸性的環境。
/ 干 性 發 質 /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乾性發質頭髮很容易打結,冬天還特別容易帶靜電,洗完後沒打理好一不小心就炸毛。這類發質是由於皮脂腺分泌不足,導致頭皮缺油脂。再加上經常燙染和劣質吹風機吹動的使用,讓頭髮毛鱗片圈破壞了好幾個度。
所以,乾性發質的的朋友不要選擇:深層清潔、弱鹼性洗髮水;因為乾性發質長時間使用深層清潔洗髮水,頭皮酸鹼不平衡,最後會導致頭屑增多,頭髮還會越來越干。
最好選擇:溫和、含有少量硅油的洗髮水。你一定聽過有些關於硅油不好的報到,但是對於乾性發質來說,是需要硅油的保護,有了它,頭髮才能變得更加柔順、亮澤。
/ 受 損 發 質 /
術支
這類發質是燙染過後的發質,和上述乾性的一樣切忌選擇:深層清潔型、弱鹼性洗髮水;最好選擇:修復性、弱酸類洗髮水。同理,最好選用稍帶硅油的洗髮水,因為它可以修復毛鱗片的作用。
/ 脫 發 發 質 /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
長期脫髮、頭髮易斷、洗頭易掉的盆友,切忌選擇:含有硅油的洗髮水、修復性營養型洗髮水。因為這類洗髮水含含有硅油,令本就不好的發質更加脫落。最好選擇:中性、無硅油的洗髮水,這類洗髮水刺激性小,且天然成分的最好。
「
洗髮水類別
kepuchina
」
現在很多洗髮水有的貴有的便宜,為什麼有些可以賣到那麼高的價格呢?其實最直觀的區分可以依據洗髮水的成分表來區別。
/ 有 無 硅 油 /
科普妹要科普一下,有硅油和無硅油洗髮水的區別,其實在於一個順滑,一個毛糙一些。硅油,就是聚二甲基硅氧烷,是發用產品和化妝品中常用添加劑。主要起到撫平頭髮毛鱗片,順滑秀髮的作用。
含硅油的洗髮水通常只能帶來短暫的立即效果,頭髮洗完後是順滑的,不過也保持不了很久。不能改善發質。
而無硅的洗髮水用完之後發質相對來說乾枯,毛躁一些,比較適合出油多的人,如果頭髮比較乾的話,一定要做好護髮的工作,加上護髮素、發膜等一起配合使用,對頭皮健康更好。
/ SLS系表活性洗髮水 /
市面上的大多數洗髮水都屬於SLS系表活洗髮水,它是一種刺激性較強的成分,偏鹼性,長期使用破壞酸性的表皮,對頭皮有一定損害作用,尤其對於敏感頭皮更加不適用。
市面上的大多數洗髮水都屬於SLS系表活洗髮水,超市也最常見,如果成分表上含有硫酸月桂酸鈉、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之類的,而且排的比較靠前,都屬於SLS系表活洗髮水。
/ 氨基酸洗髮水 /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
氨基酸表活的洗髮水,和頭皮PH值相近,不會破壞頭皮的酸鹼環境,適合現在熬夜加班壓力大造成的敏感頭皮,不過去油脂能力比較普通。
一般這類洗髮水成分表中比較靠前的前面是某醯基,中間是一個氨基酸的名字,最後是鈉或鉀。比如,最常見的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劑有:椰油醯谷氨酸鈉 、月桂醯谷氨酸鈉 、椰油醯谷氨酸鉀等。
/ 非離子洗髮水 /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是一種昂貴的成分,它不僅具有氨基酸表活的優點,性能更加卓著而全面,綜合指標比氨基酸表活成分具有更大的優勢。
一般成分表中有這幾個排前面的基本都是非離子洗髮水:椰油基葡糖苷、癸基葡糖苷、月桂基葡糖苷等;非離子做洗髮水通常價格比較貴,但各類頭髮的護養能力也非一般洗髮水能比。
其實,洗髮水是否好用
還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事兒
畢竟每個人的發質和頭皮狀態都不一樣
祝點贊的寶寶都擁有一頭秀髮!
來源:有品生活(ID:pinpinlife)
支持我們請點贊
公眾號ID:kepu_china
科普,我們是專業的!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門戶平台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TAG:科普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