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慢讀書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一方面,發達的信息技術和低廉的印刷成本對於會讀書的人自然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另一方面,爆炸的信息量如同洪水猛獸般撲向了脆弱的知識焦慮者。
認識你自己
談到讀書,自然要問個為什麼?你為什麼讀書?不讀書又會怎麼樣呢?
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時會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然後搪塞我幾句老生常談的話。回答這個答案因人而異的問題我建議,不妨拿出一支筆,然後標題處寫上我為什麼讀書,接下來把你心頭閃現的每一個念頭記下來,最開始,你會寫讀書使人進步,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類的話,後來你現實了一點,寫道為了讓豐富生活,再接著妥協,為了有魅力,為了在公眾場合不丟面子,為了不掛科,為了裝... 如果寫到這裡,再看看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你應該可以明白自己為什麼讀書如抽絲了吧,讀書壓根就不是你的剛需,而你剛在紙上寫的最後一句話才是,很多人發現自己可笑的讀書目的一旦被滿足後,前行的鬥志頃刻消失不見。甚至發現沒實現目的也不會很嚴重,心存僥倖地給自己定下來更不靠譜的下一個計劃。談何堅持,更別提興趣,收穫,自然是左耳進右耳出。去偽存真,正面自己是一件多麼需要勇氣的事情,現在很多人為了避免思考,避免直面自己,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有時候認識到自己的卑微未嘗不是好事,這樣反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人做事,也包括讀書。
生理上人是鐵 飯是鋼,心理上呢,代表知識和信息的書本則是精神食糧。西方有句諺語,「youare what you eat 」,同樣的道理,你看什麼書也決定了你的精神世界的一磚一瓦。可見選擇看什麼書至關重要,也通一個道理,方向比努力重要。
說了這麼多,現在談談為什麼要慢讀書。
這是一個讀書氛圍很浮躁的社會,從學生白領到學者到專家都比較急功近利,各種介紹快速入門,三個月掌握某種技能的書層出不窮。如同電視劇是群眾趣味的反光鏡,市面上的熱門書籍也很大程度反映了當前讀者的普遍心態—急。如果急能夠奏效那也隨他去吧,可是至少在我身邊和我本人身上已經一再驗證,急是死循環的開始,就像不講究的人餓了會吃垃圾食品一樣,知識焦慮會讓人不分好壞地通過大量信息攝取獲得一種短暫的滿足,然後發現新的焦慮又從四方殺來,所以市面上的書的標題越來越浮誇,也許十年後我們看見這些書目都會不理解,會感嘆這個時代的人的智商低到瞠目結舌的地步。其實不是我們智商低,而是急的時候人會失去理智,飢不擇食。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靜下來,反思一下,到底怎麼回事。
好書就像好茗,用茶用來解渴實在暴殄天物,應該人人得而誅之。越是是經典的書越值得細細品味。讀好一本書比瞎讀十本書都有用,後者還不如選擇睡覺。個人有個體會,凡事不做到百分之百就等於零,讀書也是如此,細讀書才會體會到朱光潛先生筆下的蒼蠅搓手的童趣,才會體會到論語裡面的樸實無華,才會體會到孫子兵法的大智慧。也只有慢讀書才能讓你看懂事情的原理,產生聯想,做到毛主席口中的把書讀薄,以後看到同領域的書便可一目十行,至此才破了時代病。囫圇吞棗只會導致一再重複,相信我,那種感覺sucks。當你認真地想和某個人交談時,你會發現你說的所有話都來自你曾經認真思考過的話,其他那些不動腦子的話還不如幾句呵呵實在。
人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請刪除你腦子裡閱讀量這個概念,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看過多少書不等於有多少智慧,這個道理按照王陽明的看法,大部分人只做到了認識這幾個字。不難發現,我們身邊最有智慧的那群人都有一個特點,即他們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化繁為簡。這暗示著這世界的本質是簡單的,不要認為有知識就是知道很多概念,而是用有限的概念和它們的組合構建並解釋這個複雜而美麗的世界。你要知道的東西沒你想的那麼多,讓你有畏難情緒的往往是脆弱的意志和無處不在的偏見,根據木桶理論,容量取決於最短木板,那麼意味著你的某方面認知的偏廢正緊拽著你,在這個短板上的投資回報率往往大得驚人。學科之間的合力往往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不要刻意追求閱讀速度,快讀了三遍還是不懂等於浪費時間,應該追求理解速度,而理解速度的提升又依賴平時思考質量,思考質量有需要慢讀來保證。慢讀會讓大腦內發生變化,新的迴路被構建,連接的通道四通八達,也才有後期靈感不斷,出成果的一天。
時間很短,只讀經典
首先,信息爆炸等於知識爆炸嗎? 不,我和我收集的答案是否定的。爆炸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識,而從知識中提取的智慧更是不增不減。可以說信息膨脹導致了總體上知識密度一定程度在變小,這是大家不可不警惕的地方。
其次,我們談到的這麼多知識真的是知識嗎,還是說它們僅僅是很多被創造的概念,大家有目共睹,互聯網相關的書籍每隔幾天便會出現一個新名詞,無形中讓沒有分辨能力的人誤以為科技又進步了,自己被落後了,全世界進而陷入一種焦急情緒中,在如此心境下讀書效果可想而知,最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而這些偽概念的本質還是某些早就出現過的舊事物,無非是換了個說法,我這樣認為是因為直覺,大道至簡,萬千法門,殊途同歸。如今處在互聯網時代和智能時代之間,我合稱為信息時代。期間我們經歷了很多重大的社會變化,感受到了信息傳播的門檻和成本不斷的被降低,比如書籍出版變得十分容易,自媒體平台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大量的網站內容質量之低讓人目瞪口呆。上面提到的這些伴隨著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可不重視。過去的讀書人沒有Kindle ,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基本上來自於書籍,講座,討論會等等,那個時代的出版社想要能在傳統媒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機會多半靠一個編輯社的團隊的紮實文字功底爭取來的。相比今天,我也挺羨慕他們儘管缺乏資源但是也避免了選擇的問題,畢竟很多人有選擇困難症,不用選擇也就不用被動花費注意力了。有一次聽馬未都講到,他年輕時從別人手裡拿來本打算用做糊牆的書,儘管沒有開頭和結尾,仍然讀的津津有味,相比今天的書籍,那個時候的書籍資料顯得彌足珍貴,也正因如此把經典的作品都過濾出來了。所以讀經典對各位期望跳出死循環的讀者來說是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大浪淘沙,經過讀者和時間的過濾沉澱,好書便成了經典。經典不讀,捨本逐末。追求新概念和新潮流並不酷,而是一種捨己為人卻滿含悲壯的行為。
願你的生活充滿書香和心安。
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四日深夜於德國
--------------------------------------------------------------------------------------------------------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