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74期 「世界大同」

第74期 「世界大同」

寫在前面

這世上並沒有「新」聞,每一樣事物都有它的起點,那起點又是其他事物的終點。因果不一定是個循環,但它確實是互相交錯的鏈條,我們的世界就是由這無限的鏈條的結點構成的,儘管相似,但從不重複;儘管相異,卻沒有意外。

今天想談的是與歷史有關的一些話題,更準確地來說,是關於現代化、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一點思考。

這個話題,我想從兩個角度去討論。一個是從「中外」這個概念的歷史局限性的角度。另一個是從「同化」這個辭彙的角度。

敬告讀者

本文中所有的描述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歡迎批評、討論、建議。本文中所提到所有的現象都是非常個人的觀察,或是基於他人觀察的轉述,並不針對任何具體的個體(但可能是針對個體的某些行為)。

偽概念

本文中,偽概念這個辭彙特指,一些被給予特定涵義、被廣泛使用、但實際上並不構成合理概念的辭彙。

有一個辭彙,其實是偽概念,但基於很多的(並且根據語境可能不同的)理由,並沒有被指出(勘正)。

種族(race)。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種族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或許有人會認為,把種族作為一個按照遺傳特徵分類的標準並沒有不合理之處。然而事實上遺傳並不等於基因,基因的繼承和表達也不是一件事情。

人類是一個物種。這個物種內部並沒有亞種,也沒有所謂的類型。

那為什麼種族這個詞,在我們知道人類並沒有亞種的這麼多年裡面,依然被(過度)頻繁地使用著?

或者說,人們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在使用著這麼一個辭彙?

殖民主義、語言與文化

歷史還沒有走遠,但世人似乎已經忘記了殖民主義。不僅是中國人,還有很多人——我們都忽視了它根本還留在如今的文化活動當中的這個事實,毫無知覺地繼續加害或者受害。

讓我引用Ngugi wa Thiong』o 在他的著作「Decolonising the Mind(思想的去殖民化)」中的兩段話,來說明我想表達的是什麼。

「Language carries culture, and culturecarries, particularly through orature and literature, the entire body of valuesby which we come to perceive ourselves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How peopleperceive themselves affects how they look at their culture, at their politicsand at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wealth, at their entire relationship to natureand to other beings. Language is thus inseparable from ourselves as a communityof human beings with a specific form and character, a specific history, aspecific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語言承載著文化,而文化——特別是口傳文學和書面文學——承載著我們對自己和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所有價值。人們認識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政治,他們的社會生產方式,他們和自然界以及其他族群的所有關係。因此,語言與人類社會是不可分離的,語言有著其特殊的形式和特徵,有著其特有的歷史和與世界的關係。」

「So what was the colonialist impositionof a foreign language doing to us children?

The real aim of colonialism was tocontrol the people』s wealth: what they produced, how they produced it, and howit was distributed; to control, in other words, the entire realm of thelanguage of real life. Colonialism imposed its control of the social productionof wealth through military conquest and subsequent political dictatorship. Butits most important area of domination was the mental universe of the colonised,the control, through culture, of how people perceived themselves and their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Economic andpolitical control can never be complete or effective without mental control. Tocontrol a people』s culture is to control their tools of self-definition inrelationship to others.

(註:作者生於肯亞,在上初中的時候,殖民者將當地所有的教育系統都改為全英語的。在學校中說自己的母語將會受到非常嚴厲的體罰。)

「所以,殖民者推行外語到底對我們的孩子做了什麼?

殖民主義的真正目的是控制人們的財富:他們生產了什麼,怎麼生產的,如何分配的;換言之,就是要控制現實生活中的所有語言。殖民主義通過軍事征服和隨之到來的政治獨裁。但它最主要的控制是施加在被殖民的人們的精神層面的。(殖民主義)通過(控制)文化來控制人們如何認知自己和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經濟的和政治的控制,如果不加以精神層面的控制,就永遠不會是完整的、有效的。要控制一種文化,就是要控制他們自我定義及定義與他人關係的工具(亦即,語言)。

今天的民粹主義也好,種族主義也好,本質來說都是西方殖民主義的延伸。注意,我說的是今天的民粹主義。古中國的「蠻夷」觀也是一種歧視,但很大程度上不是基於種族的歧視。

西方殖民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消滅文化,進而獲取文化霸權。

當初西方殖民主義入侵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時候,打的可是「帶去光明」的旗號。被派遣去「第三世界」、「蠻荒之地」、「黑暗之心」的無外乎三類人:商人,軍人,和傳教士。而今天西方一些學者定義現代化,仍然從「去宗教化」的這一角度陳述,顯然是基於西方的歷史,而非基於世界的歷史。(比如,中國陳述現代化,一般從工業化講起)

殖民主義有多黑暗和罪惡,或許鴉片戰爭這樣一個孤證根本不足以體現。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我卻感覺這個話題,至少在中文語境當中,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

對於這個問題的成因,我有幾個看法。

第一,是基於「中外」的二分法。這個二分法,在十九世紀末到二戰結束的中國或許都是適用的,因為那時我們還沒有太多接觸到那些已經被殖民主義迫害了幾個世紀的人們。比如中美洲的人們,比如非洲的人們。現在,顯然這種二分法有了一個大問題——以前的「外」,指的就是西方。西方的種族主義自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種族,因此在這個框架里,我們是受害者。如今我們知道,這世界上的外國不僅有發達國家,還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如果我們繼續繼承西方種族主義者的框架,我們就會在繼續受害者的身份的同時,成為新的加害者。這個框架指的不僅僅是文化的,也是經濟的,政治的。

第二,是關於學習外來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我們不在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框架之內討論,那麼事實上,無論是學習外來文化的價值還是其意義都將是完全正面的。問題是,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框架並沒有消失。西方或許民主,但世界並不。西方或許發達,但世界並不。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單單只是說,學習外來文化是有意義的,它的價值顯而易見——那這和學習英語才能上好學校的,一個世紀以前的非洲的殖民主義的受害者們的行為,又有什麼區別呢?沒錯,受害者是沒有錯的。但他們的行為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災難性的。正如Thiong』o所說的那樣,沒有語言,何來文化?不想變成展覽品(一個世紀以前的世博會,正是將那些文化和人們作為展覽品來展出的),就要自立。如何自立?唯有自強不息。但是文化活動如果都落入了他人囊中,何來自強?何談自立?

或許讀到這裡會有讀者疑惑,作者你本人不是學習了很多外語嗎?你難道反對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嗎?

當然不。我鼓勵、希望大家學好外語。但前提是,知道如下兩件事情:

1)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族群的根本。

2)學習外語,可以是出於任何理由,但絕不能是為了同化

「世界大同」

我用了一個引號,是因為我無法真心地認同這個辭彙。世界不會大同,就像沒有人可以永生。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是天下從九州變成了七塊大陸,合與分也變成了更加複雜的國際交往。

既然「世界大同」是假的,那所謂的「海納百川」、「開放包容」會不會也是假的呢?或許不是,因為開放的心態和求同化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有自己的立場,而後者是放棄自己的立場去尋求他人的立場。沒有種族,所以人種不可能分出貴賤——這和社會階層是不一樣的。文化更像是前者而不是後者。語言沒有高下之分,它們都是我們的祖先一起進化出來的一種溝通機制,只是各不相同而已。機制的相同是質的,機制的差異是量的。因此語言並沒有先天的高下之分,但可能某種語言更易學,某種語言的辭彙量更多,某種語言的音素更加豐富——這些都無關好壞。

所以,開放與求同,是不一樣的。開放是對差異的包容,而求同必然不可能存太多異。比如美國——美國的文化環境中儘管有各個種族,但它本身自成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的排他性不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化小。美國的英語和英國的英語的差異,往往是被低估的。在任何一個國度都是如此——主流的文化,只能有一種,其他任何文化都只能是展覽品。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

因此,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學習很多種語言,我覺得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對知識的渴望是被鼓勵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交流和了解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消除偏見,而語言就是最好的工具。機器努力地在學習語言,我看好它,因為那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但這不代表學習語言這件事情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是人,所以學習語言是有意義的。而至少在現在,至少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語言和文化還不能拆分。機器語言是一種工具——一種機器的工具,而非人類的。同樣,自然語言也是工具——一種人類的工具,而非機器的。大部分自然語言對於機器沒有意義,大部分機器語言對於人類也沒有(直接的)意義。

我們學習語言的機制是通用的,它是與我們不可分割的,物理的一部分(大腦的某種尚未被完全發現的結構)。如果把它比作手這個結構,那麼膚色就是各種各樣的語言獨自的特徵。有些人生在膚色不同的家庭當中,他就有兩種或者多種膚色的基因,至於如何表達,由於一個地方只有一個主流文化,那麼他可能會為了融入社會而選擇主要表達某一種膚色。這個選擇可能會隨著時間、他的經歷的變化而變化(假設這是完全可行的)。

假設通過努力(學習語言),個體可以獲取新的膚色基因表達。那麼,我個人對於如何表達膚色並沒有任何意見。我不能接受——生理上感到反感——的是,一個人對膚色有偏見,因為那個偏見,他不僅要改變自己的膚色,還要改變他的基因,或者改變他子女的基因。他要徹底消除他本來的基因,因為那是「欠發達的」、「骯髒的」、「落後的」、「低等的」。他得到了新的基因了,他因此變得「高貴了」、「優越了」、「純凈了」。

這種行為是對那一種基因和對擁有那種基因的整個族群的侮辱和挑釁,而今天,我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此毫無知覺,甚至引以為傲。

全盤西化如是,漢語拉丁化亦如是。一個學者被稱作「漢語拼音之父」,不知道是對他的肯定還是侮辱——不是因為他確定了拼音方案,而是因為他的先驅們都被無視了。講故事沒有錯,但故事只是故事。如果是為了普及知識,就不應該講故事。如果是為了傳達某種精神,就更不應該在文章最後加上什麼「可惜,記住他的網站,我們卻看不到」——只針對某篇(全文都沒什麼問題但因為這個結尾)讓我心悸了整整一晚上的文章。

現代化

現代化不是西化,儘管現代化開始於西方。文章開頭也曾提及,事實上很大一部分西方學者的學術興趣僅針對西方歷史,也因此,這一部分學者傾向於使用「上帝已死」來描述現代化(起點=文藝復興),而不是工業化(起點=科技革命)來描述現代化。

現代化和語言、文化又有什麼關係呢?

很簡單。知道了現代化不是西化,就知道學習西方並不等同於學習現代化。可能最後學的東西還是一樣的,但這兩種思考方式所構建的框架是完全不同的,也因此,最後導向的理想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為了西化,那我們的理想應該是成為日本、印度那樣的國家。

如果是為了現代化,那我們的理想仍然是做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有對錯嗎?

至少在我看來,有。

王雪儀

2018.01.24

後記

我覺得我選課是有某種天賦的,總能在一條連貫的線條上找到各種各樣的視角。這篇文章的誕生,其實背後有很多刺激和條件。這裡僅列出一些我認為有關聯的課程名稱及相關簡介(我還根據情況添加了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不另做標註了),方便需要新視角的朋友們剖析我內心深處的邏輯——可能是我自己都無法離開自身、從外部去觀察的一些優缺點。

進化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產生機制的科學,而進化心理學持有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1)人類行為產生機制(=神經系統)是通過進化(更準確地說,演化)形成的;2)上述機制的進化環境是hunter-gatherer(狩獵採集)的人類祖先所生活的環境(大約可以推演到直立人,也即一百八十萬/一百九十萬年前);3)上述機制產生三種結果:adaptation(適應性機制),by-product(副產品),noise(噪音);4)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演變而來的,它們極其複雜,並且是為特定的目的而產生的;5)「種族」這個概念,至少對於狩獵採集的我們的祖先並不存在;但性別這個概念存在,因此從生物角度來說,男女的擇偶標準是有差異的;某些認知機制也有不同的特長,但並不存在優劣

現代英語文學史——二十世紀。主要討論殖民主義、戰爭、反戰等話題。本學期剛剛上了一星期的課。目前最大的啟發是自文學尋找文化,以及文化與社會各個方面的不可分離性。

【驚聞申城有雪,不禁嗟嘆雪竟與雪無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神食糧Food4Thought 的精彩文章:

TAG:精神食糧Food4Thou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