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王牌團有多難打?中野3個主力團血灑張圍子
原標題: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王牌團有多難打?中野3個主力團血灑張圍子
作者:熊爸
總所眾知,一支軍隊有很多部隊但是會有主力和普通部隊,而主力部隊之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那些在主力部隊能被用在刀刃上部隊,才能被稱之為王牌。按此邏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第十軍七十五師二二三團,是當之無愧的稱號。
二二三團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是陳誠起家骨幹部隊之一,在大革命時期、軍閥混戰時期、抗戰時期乃至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民黨屢立戰功,其骨幹皆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國民黨軍最具實力的「土木系」,其中的「土」字就是指十一師體系,三十二團作為十一師原三大主力團其地位可見一斑。
國民黨中央軍精銳
陳誠治軍頗為嚴厲,也注重發揮三青團作用,吸引一些高學歷青年入伍。抗戰期間,有不少熱血青年加入該團,並表現出了極為強悍戰鬥精神,該團也因此被稱之為「青年團」。作為陳誠嫡系部隊,國軍對待該團也極為優厚,不但待遇保障遠超其他部隊,武器裝備也全部美械。1945年抗戰結束後,三十二團經過數次整編加強轉隸,戰鬥力空前強悍,最終成為番號成為七十五師二二三團,是第十軍乃至十二兵團的頭等主力團,也是黃維和胡璉所依仗殺手鐧。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的大幕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緩緩拉開,事關中國命運的國共大決戰由此開始。作為蔣介石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二二三團在黃維兵團的編成內殺入戰場。但是由於國民黨軍在指揮上連出昏招,黃維兵團很快在11月25日被中原野戰軍主力包圍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固守待援。其中,二二三團作為軍最具戰鬥力的主力團,負責扼守雙堆集東北方重要的據點——張圍子。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迫擊炮陣地
張圍子,其實準確的叫法應該是張圩子,是一個位於雙堆集東北的面積不過3個足球場大小的小村莊,地域狹窄、地勢平坦,只有十幾戶土木結構的房屋,難以抵擋重炮轟擊。按照二二三團原來的打法,全團是不可能龜縮在如此擁擠、如此不利的地域內進行防禦。但此時已沒有選擇了,因為整個黃維兵團12萬人所控制地域也不過12平方公里,沒有絲毫的迴旋空間,只能固守每一寸土地。
張圍子在地圖上並未標示出來,但卻是東北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儘管很不情願,但二二三團還是表現出了強烈的信心,因為該團歷史上曾經有過被中野主力十倍兵力圍攻堅守5天卻全身而退的經歷。在其看來,以共軍孱弱的火力,是很難敲開他們死守的陣地的。即便如此,二二三團也依然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的進行了防禦準備:全團依託村莊,構建起3道環村防線,疏密有致地設置了工事網和梅花狀地堡群,同時又得到雙堆集兵團大炮群的戰術支援,構成火力交叉覆蓋的防禦系統。該團理由認為,只要能死守數日並對圍攻的解放軍以重創,就能堅持到其他國軍兵團前來解圍——畢竟,十二兵團才是委員長的家底心頭肉,別人都可以不救,但沒有理由不救他們。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部隊
1948年12月6日傍晚,他們期盼已久的共軍攻擊終於開始了,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在這個陣地上只堅持了不到40個小時後,二二三團這個國軍王牌就成了歷史。
應該說,最初劇本確實是二二三團所設想的那樣:在並不算猛烈的炮火準備後,村東北方和村南兩個方向都有解放軍發起的進攻。穿著灰色軍裝的共軍士兵們從塹壕中勇敢躍起,迎著兇猛的火力奮勇衝鋒。然而,血肉之軀單憑勇氣是難以攻克現代火力所構築起來的防線的。衝擊的隊形才剛剛前進到鹿砦前20米處,就撞上了一道由二二三團的機槍、戰防炮、噴火器和後方的重炮組成的火牆,立刻就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即便是有勇敢的小股部隊頂著巨大的傷亡突入村莊,也會立刻遭受二二三團兇狠的反衝擊。負責從村東北進攻的中野九縱一個加強團組織了在7個多小時組織了三次大規模進攻,非但沒有攻破防線,反倒在反擊中損失巨大。到當晚24時,兩個攻擊方向都被迫停止了進攻,張圩子陣地儼然不動。據說,當晚胡璉聽到戰報後十分得意,誇獎二二三團「不愧為我十八軍的英雄好漢,不愧你們『青年團』的光榮稱號。」不過,這卻是二二三團最後一次受嘉獎了。
淮海戰役中的共軍攻擊部隊
7日進攻失利後,中野九縱司令員親自來到張圩子附近的指揮部,他叫秦基偉。這個名字在當年並不算有名,但是其強悍的性格卻在中野中非常突出。當天的戰鬥激發了這個參加革命二十多年的老紅軍鬥志,於是果斷把九縱的「家底」——二十六旅七十六團也投入到了攻擊位置,來個以王牌對王牌。
九縱的這個王牌亦不是虛的,其最早是「晉豫邊抗日游擊隊」,1940年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第一旅第二團時,把一支從黃麻暴動中建立起來的紅軍赤衛隊班底調入作為二營,極大地提高了該團的整體作戰能力。此後該團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戰場上輾轉征戰,屢立戰功,成為名噪太行的「老二團」。挺進太行山後,中原野戰軍整體較為困難,但「老二團」卻在惡仗中頑強發展,部隊裝備了不少繳獲來的美械裝備,作戰頑強、火力強悍、威名赫赫。
解放軍中紅軍部隊基本都是百戰精英
當8日的朝陽開始照耀這片硝煙瀰漫的戰場,新的廝殺又開始了。整個白天,九縱官兵則頂著猛烈的火炮和轟炸堅持土工作業,把戰壕向張圩子陣地方向延伸;而二二三團則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多次出擊嘗試阻止,戰鬥和流血一刻也沒有停止。雙方都清楚,交火線距離將決定晚上攻擊發起的距離,誰多贏的一寸,誰也許就能佔據下一場戰鬥的優勢。當太陽開始落下時,解放軍的戰壕最終是從三個方向前伸到村前防線很近的地方只有近則四十米遠則一兩百米的地方。雙方的士兵各自躲在自己的陣地里,憋住呼吸,等待著新的戰鬥到來。
大決戰電影中表現的攻擊部隊的戰壕
晚18時,解放軍的火力準備開始了。令二二三團大驚失色的是,這一次,砸在陣地上的火力是前所未有的兇悍。伴隨著一聲聲「砰砰」之聲,近百個巨大的物體飛向張圩子,一落地就發生強烈的爆炸,不但周邊半徑數十米內人員全部傷亡,就連土木結構的工事也會全部被毀。這種武器,後面被國民黨官兵起了一個不太雅觀的名字——沒良心炮。史料記載,這是中野一個工兵幹部的戰場發明,利用汽油桶把十幾二十公斤的炸藥包拋射到150-200米距離上。中野的迫近交通壕作業,也是為這種武器的使用創造了契機。攻擊張圩子,中野三個團一次就使用80個這樣的裝置,發射了1700多公斤炸藥。
沒良心炮在電影集結號中有所表現
先來一打夠不夠?
把這麼多的炸藥一股腦的砸在如此面積狹小兵力密集的陣地上,無疑是致命的。伴隨著猛烈的爆炸,張圩子一下就籠罩在爆炸火光之中。而與此同時,解放軍也分別從東北、西北和南三個方向發起了衝擊。其中,第七十六團的突擊隊一馬當先,僅用5分鐘就突入了村莊。
而二二三團也確實表現出了王牌的素質,戰鬥精神遠遠強於其他國民黨軍隊。一看解放軍楔入陣地,殘存的士兵就立發挺槍便躍出掩體、地堡,嗷嗷叫地向突破口直迎上來。兩股力量頃刻狠狠地撞在了一起。雙方先是以美式自動武器互相掃射,而後又硬碰硬地拼上了刺刀,甚至互相抱住撕咬,每一道塹、每一個地堡甚至每一片廢墟都充滿了殘酷的爭奪。七十六團三連是一個紅軍時期就誕生的加強連,滿員160餘人,此戰作為預備隊加入戰鬥,僅僅在攻了沒多久,就只剩17人了。團長李鍾玄得知後心疼地直掉眼淚:「狗日的『青年團』吶,把我的『紅三連』拼光了,把我的『紅三連』拼光了呀……」
大決戰電影中黃維兵團死守防線
戰鬥是焦灼的,但七十六團能持續不斷的投入後續梯隊進行攻擊,而二二三團卻只能逐漸流幹了每一滴血。戰鬥以寸土一命的代價艱難地向村中央推進,雙方的屍體綿軟地向村中的核心母堡鋪去。然而就在兩軍在村內進行最後搏殺的時候,國民黨軍重炮開始對張圩子進行了覆蓋射擊,把整個村子徹底炸成了廢墟。9日凌晨4時,這片被鮮血侵盡的戰場終於平靜下來,「青年團」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後來據當地人回憶,二二三團的傷兵在碉堡瓦礫之下的哀嚎甚至持續了好幾天。
這場王牌對王牌的戰鬥,最終以七十六團的慘勝而告終。2000多人的「青年團」除了被俘的不到140人外,余皆戰死;而包括七十六團在內三個中野主力團也元氣大傷,休整了好幾天才得以繼續參加最後圍殲黃維的戰鬥。
部隊的榮譽從來都不是虛的,只有擊敗王牌的部隊,才是做真正的王牌。張圍子戰鬥,這段歷史可能並不太為人所知,但在這種慘烈戰鬥中生存並獲勝的經歷卻能夠深入到一支部隊的骨髓血脈之中,並在更大的考驗中發揮作用。幾年後,國人在一個叫上甘嶺的地方開始知道了這支部隊新的番號——十五軍。在那裡,這個王牌以一場更加殘酷的戰鬥鑄就了一個民族新的尊嚴。
《大決戰:淮海戰役》中關於雙堆集戰役剪輯版
※「神風特攻隊」之名因何而來?16歲少年飛行員被迫駕機沖向美艦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