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覺得,被性侵只因穿得太少
1992年,義大利曾做出過一起飽受爭議的判決:他們判定一起性侵案中的受害者沒有被性侵,理由是這名18歲的女學生穿著包裹嚴實的牛仔褲。
義大利最高法院當時給出的意見是:牛仔褲並非輕易可以去除的衣物,如果沒有受害者同意,關係就不可能發生。
案件是否性侵屬於法律定義,但用牛仔褲作為判決理由顯然荒謬。作為一國的最高法院,這個判決引起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爭議,義大利婦女甚至發起了名為「牛仔褲抗議」的活動。
直到2008年,義大利最高法才推翻「牛仔褲裁定」,認定是否被性侵和所穿著的衣物無關。
每次性侵案發生,總有些人試圖從受害者身上找原因,最後得出結論:遭到性侵一定是你穿的太暴露。
2017印度班加羅爾舉辦的跨年晚會上,出現了集體性騷擾事件,原本祥和的跨年夜傳出陣陣女性尖叫,目擊者看見一群男人推搡女性,拽她們的頭髮、撕扯她們的衣物。不少女性哭泣求助,有人甚至流了血。
當這個時間被現場媒體記錄並報道後,當地政府的內政廳長卻表示:一些女性確實被騷擾了,但這是年輕人複製西方生活方式和穿著的結果。
事實上,當地的不少保守人士早已對姑娘們的弔帶、短裙以及高跟鞋頗為不滿了,斥責其為「不檢點」。
如果你已經聽各類印度性侵案件聽到耳朵起繭,認為這是印度的保守和男女不平等導致。那我們再看看全球公認最開放和平等的美國。
2017年11月,美國女子體操國家隊被爆性侵醜聞,前隊醫Larry Nassar侵犯過上百名隊員。
Larry Nassar
你印象中的體操是什麼運動?姑娘們穿著單薄但不輕浮,她們在比賽中展現力量和身體之美。某種程度上,這是個非常「女權」的運動了。
但在性侵醜聞爆出之後,隊員Gabby Douglas卻表示沒什麼好驚訝的,她認為受害者也有責任:
「我們女性也有責任,穿著必須得體。那些垃圾正是看到某些穿著才會想入非非隨後實施犯罪的。」
Gabby Douglas和她發的推特
所以,性侵犯真的更「青睞」穿著單薄或前衛的姑娘嗎?也許並不。
華盛頓郵報在2016年曾收集性侵犯供詞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傢伙在選擇目標時或更在意行為舉止,通過表情和走路姿勢尋找那些外在「沒氣場」、「不自信」的姑娘,因為她們看起來「更容易屈服」,此外,案發現場環境和女性是否醉酒也影響著性侵發生。
至於被害者所穿著的衣物,很多性侵犯卻表示:對受害者當時的穿著印象不深/記不清楚。
「性感不意味著亂性」
「穿裙子不意味著來者不拒」
今年的1月8號到20號,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舉行了一場特殊展覽,主題是「被性侵時我都穿著什麼」。
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看到主辦方收集來的十多件衣物,它們並非奇裝異服,大多是日常穿著:睡衣、運動服、襯衫、制服、泳衣......
「被侵犯後我好多天沒去上班。當我回到辦公室告訴老闆發生什麼的時候,她張口就問我穿的啥。我回答:『穿的T恤和牛仔褲,你特么出門打籃球還能穿啥?』說完我甩門而去,再也沒回去上班。」
「每當我回答當時穿著牛仔褲和襯衫的時候,人們總是一臉驚訝,似乎他們聽不懂我說的話一樣。真tm可笑。」
「我穿著迷彩服,而且手裡抓著槍,但這些玩意並沒有保護我絲毫。」
「運動褲、學校的T和棒球帽。那天我們像往常一樣出去約會,看完電影小酌幾杯。結果我喝多了,等我醒過來,我發現他在我身上。」
「T恤和牛仔褲。我連續被三個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傷害。每當我穿T恤和牛仔,腦海里總是忍不住閃回那些場景。」
「我穿著一件連衣裙。事發後幾個月,我媽還站在衣櫃前跟我抱怨,說我為啥不再穿裙子了。當時我只有6歲。」
「這是我最愛的黃顏色T恤,我不記得當時穿著什麼褲子。只記得當時很迷惑,滿腦子都是離開我哥的屋子,回去,看我的動畫片。」
「一件泳衣,我們在河裡划了一天船,這原本是歡樂時光。結果在我換衣服的時候,他們闖進我的帳篷。」
2013年,美國阿肯色大學教授Wyandt-Hiebert在一次反性侵活動中深得感悟,她開始和那些願意分享被害經歷的學生交流,並收集了她們在被侵害時穿著的服裝,配上簡短描述進行展出。
從14年開始,這個展覽開始在各大學和畫廊展出,主辦方也不斷收到更多的展品和故事。
主辦方想藉此傳達一個概念:受害者被性侵和她們的穿著是否「性感」無關。希望人們不要用這樣的言論對她們造成二次傷害。
(完)
TAG:男人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