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個人能力的提升才是終身受用的本錢

個人能力的提升才是終身受用的本錢

學生向老師「要分」是個老問題,大學教師大都遇到過。近些年,隨著考試成績「含金量」的大增,學生對考試成績的敏感度也明顯增加,而一些外部力量也試圖影響教師的給分,結果給教師帶來了一定心理壓力。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亟須改變。

學生「唯分為上」是一種功利主義行為。在社會普遍存在功利心理的背景下,學校亦難獨善其身。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的成績與畢業、「保研」、出國、就業有直接關係,有時候甚至可以決定學生的命運。對一名學生來說,一分之差或許就是冰火兩重天。二是目前高校普遍實行學生評教制度,學生打分對教師考核和評職稱都有影響。這使得教師在打分時小心翼翼,不願得罪學生,也使學生有「資本」對老師打分提要求。同時,由於教師在評職稱、業績考核等職業生涯重要環節還會受到來自行政部門、社會力量的影響,在面對各類外部干預時,有些教師不得不低頭。

改變「要分」現象,一是要盡量減少「一分定乾坤」的情況,實行多種評價機制並行,不能因考試成績而把教師推向掌握學生「生殺大權」的地位,以便減少學生與老師的對立,為教師給成績減壓。二是要明確課堂教學與品德教育、學生管理工作的界限,不能以行政理由或學生管理需要干預教學。同時,學校應態度鮮明地抵制各類外部力量插手學校事務、干預教師教學工作的行為,讓堅持底線的老師能「睡得著覺」。三是教師在評閱試卷時,要自覺抵制外部干擾,堅持按照標準給分,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守住教師的職業底線。教師心中有桿秤,公平公正,問心無愧,自然能坦然面對學生。

「要分」現象不時出現,我們更應思索,學生學習的「初心」究竟是什麼?

可以說,在大學入學率已經接近普及水平的今天,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大學階段的學習仍應是打基礎。大學教育的內容,大體上是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本科教育通常講「寬口徑,厚基礎」,不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某一專業領域。學生在大學階段,如果抱有強烈的功利目的,很可能走偏,一是過早地把自己局限於某個領域,而且可能自己並不擅長;二是把學習這一非功利的活動,變成計較得失的交易過程,偏離了教育的本心。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不同,學校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並不局限於學習能力,即使是學習能力,也不應都用分數衡量。如果把提升自己多方面能力作為大學階段的主要目標,大可不必糾結某一次考試的結果。「風物長宜放眼量」,學習的「初心」是為了個人能力的提升,這是將來為社會作貢獻且終身受用的本錢。

(作者:楊龍,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2020年新車佔比過半 智能汽車還需邁過幾道坎?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