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化藝術的潛移默化之台灣流行音樂(上)
想了很久,還是將《心底的中國》先放出來,這首來自張雨生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專輯《大海》中一首較冷門歌曲,其實會讓我一而再的回味。
作為一名在重慶出生和長大的重慶崽兒,從小我接受的是兩種不同文化環境和生活習慣,我的母親祖籍重慶,在三亞出生長大,外公退伍一家人回重慶後卻不太習慣重慶的飲食和濕冷;而在大連出生並長到十三歲的父親,到現在骨子裡的自我認同還是一名北方人。那是一種神奇的體驗,對外我們一家人和朋友交往是吃火鍋、說重慶話;對內我媽說帶點三亞口音的普通話,我爸說東北話,住三線廠大院,從幼兒園到初中老師都是說普通話。我也習慣了家裡母親和父親互相調侃對方生活習慣,回憶故鄉的開心生活,我可以在說普通話的兒子和說重慶話的重慶人之間快速切換。從小到大,母親做菜都是清淡的風格,喜歡食物本身的味道,一直不習慣重慶的濕冷。作為都是海邊長大的父母,和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從小吃的海鮮多麼的新鮮好吃,而內陸沒有新鮮海鮮,冰凍的不新鮮母親不屑於吃,偶爾饞的不行就託人帶海鮮乾貨回來煮。
這就是生活習慣對一個人深刻的影響,當我們滿足物質需求後,文化藝術成了第二個深刻影響人的東西,以至於後來分析起來才發現,一些東西早已慢慢寫入我的腦海和內心。
對台灣流行音樂的習慣應該來自父母,母親聽鄧麗君、齊豫、辛曉琪和孟庭葦等,父親聽鄭智化、童安格和蘇芮等。而我則經歷了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時期,那個無法忘懷的青春時代。
《范特西》-周杰倫 2001年 周杰倫+方文山
從事文化藝術創作需要天賦,有些人很努力但資質平庸,而有的人可以用天才來形容。剛步入青春期的我被這張專輯震撼了,還記得那個暑假,我每天戴著耳機不停的循環,新世界的大門由此打開。
紅色帽檐下,是永遠回不去的青春和音樂聖殿。
《黑色柳丁》-陶喆 2002年 陶喆+娃娃
我偏好創作型歌手,2002年重慶夏天很熱,無處揮灑的荷爾蒙和黑色柳丁伴隨了我一個暑假。台灣R&B教父太diao了,那是一種不同於周杰倫的成熟和硬核,我一直覺得黑色才是陶喆的音樂內核。陶喆的全部七張專輯都十分推薦。
神作不解釋!
《不可思議》-王力宏 2003年
這是一張牛逼到爆的專輯,徹底的西化+多元風格混搭造就了又一神作。王力宏為了這張專輯在美利堅蟄伏了兩年潛心製作,聽的過程就是一個感覺:音樂能這麼玩?!
魔力無限的一張專輯!
《男人,海洋》-周傳雄 2004年 周傳雄+陳信榮
在2004年,王力宏和周杰倫都出了新專輯,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張專輯,裡面有一首閩南語歌《春天的花恁攏無開》讓我印象深刻,其實不少台灣歌手都發表過閩南語歌,但這首更具現代流行感。
《美麗島》-羅大佑 2005年
2005年有太多的高質量專輯發布,不僅是前面提到的四位,還有一些新興的80後也開始嶄露頭角。但這一年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華語音樂教父的這張《美麗島》,它不是那種普通的流行音樂,而是蘊涵了很多的個人思想在裡面,導致那時的我很難聽懂這張專輯,我得承認羅大佑的音樂是比張雨生的更複雜和難以體會的。對了,這一年杜琪峰的黑幫史詩《黑社會》上映,片頭那段震撼的音樂也是出自羅大佑之手。
八點鐘,有骨氣!
《西界》-林俊傑 2007年 林俊傑+林秋離
儘管JJ是新加坡人,但就像孫燕姿、蔡健雅一樣,音樂事業是在台灣發展的。其實之前老林已經發了四張專輯了,第二、三張還是好聽的,但是沒有那種驚艷感。而《西界》是老林的一個突破,有了接近陶、王、周的潛力,最終,2011年的《學不會》老林終於問鼎天王。
老林真正實力開始展現的作品!
從《無與倫比的美麗》之後,蘇打綠開啟了韋瓦第計劃,在四個季節,四座城市,用四種情緒製作四張專輯。2009年的《春·日光》、《夏·狂熱》非常驚艷。
私以為對於我這樣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在張雨生之後,只有吳青峰綜合實力有一點接近雨生,他們共同特點是除了能製作出各種風格的曲外,還能寫出或優美華麗或精美對稱的詞,如詩人般。要知道即使王陶周林四天王在作詞方面也是比較弱的。
另外兩張是《秋·故事》、《冬·未了》
《阿密特 A-MIT》 張惠妹 2009年
我得承認那時候對阿妹的印象還是張雨生為其製作的《Bad Boy》、《姐妹》以及那首很有民族風的《站在高崗上》。因為創作型女歌手本來就少,詞曲兼備的就更少了,但阿妹畢竟是被雨生看中的,綜合實力不會差。這張《阿密特 A-MIT》停下來完全是教台灣女歌手做人的典範之作!
攏細你啦 攏細你啦 攏細你害我ㄟ面來紅紅
這張還有首《給親人,來唱歌吧,等待豐收的父親》,QQ音樂搜不到,雲音樂有。
2011年,現在想想可能是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機緣巧合的我第一次認真聽張雨生公開發布的所有作品,然後雨生就成了我最喜歡的20世紀流行音樂里兩位超級天才之一,另一位是Michael Jackson。
關於雨生的回溯留待下回分解,最後,神作壓軸,可能是華語最炸裂的搖滾樂之一!
TAG:漁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