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非黑即白」的世界——邊緣型人格障礙

「非黑即白」的世界——邊緣型人格障礙

全文共1048字,閱讀需要4分鐘。

邊緣型人格障礙被認為這是一種較難治癒的嚴重的心理疾病。然而事實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很可能你身邊的某位同學、同事或朋友,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如果我這樣說,會不會立刻引起你的恐慌呢?其實大可不必。

在幾種常見的人格障礙里,只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才會對他人和外界有攻擊性(這個很可怕),而其餘的幾種人格障礙,比如強迫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等,通常只是對自己有很大的攻擊性。而邊緣型人格障礙最致命的癥狀就是「自殺和自殘」。這裡的「邊緣」意味著一種「瀕危」,就像是在懸崖邊行走一樣。陳女士的病例中就體現了這一癥狀。

陳女士是一位30多歲的已婚婦女,擁有大學學歷。她沒有孩子,和丈夫居住在一起。她的身上有多處深度割傷和燒傷,至少3次嚴重或幾乎致命的自殺。

回首往昔,在27歲之前,陳女士在學業和工作中都表現的非常好,婚姻美滿,儘管丈夫有時會抱怨她總是愛發脾氣。在大二的時候,她並不十分熟悉的同學自殺了。陳女士說當時她聽到這個消息時,心裡也立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但是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以後的日子裡,她變得越來越抑鬱,自殺和自殘的念頭更加強烈,並付諸行動,而這些行動的導火索僅僅是一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小衝突,比如跟丈夫吵架、被領導批評等等。她自殺和自殘的程度也取決於她絕望、憤怒和悲傷的程度。常有一個念頭不住地回蕩在陳女士的腦海里,那就是:「我要死給你們看」有些時候,絕望以及永遠結束痛苦的願望會使她喪失理智。當自殺和自殘的想法進入意識後,陳女士就會處於分離狀態,開始傷害自己,這時她通常處於一種身不由己的「自動化」狀態。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他們對正常合理的拒絕和否定持有偏執的想法。說白了就是不能接受別人對他們說「不」。而自殘是表達憤怒或者操縱他人的方法。就像陳女士跟丈夫吵架、被領導批評。她就會變得非常暴躁、抑鬱,從而自殺自殘。

數據顯示邊緣型人格障礙大多數跟兒時的成長環境有關。很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都有一個童年被虐待的經歷,被忽略或者強行離開照料或者愛護自己的親人。童年遭受到情緒極不穩定的父母的影響,導致人格的部分分裂,無法將好與壞兩極融合,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從而,對於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而這兩者都不是現實的,只好在這兩極震蕩——形成這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

希望做父母的能多為孩子考慮考慮,多給孩子一些關心、關愛。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其身、心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審稿專家】

汪衛東:北京西鶴年堂中醫醫院院長(原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醫心理主任醫師、國內首席中醫心理專家,擅長對強迫症、抑鬱症、重度失眠、精神障礙康復等心理疾病治療。

【汪衛東教授與TIP療法】

汪教授獨創的TIP(非藥物)療法開創性的將中醫與心理學相結合,從人格出髮根源上治癒強迫症、抑鬱、重度失眠、精神障礙康復等心理疾病,住院2-4個月即可回歸正常生活,並且基本無任何藥物副作用與複發可能。

念念不忘,分手後總是放不下前任的星座

TAG:心理康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