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說漢字:中冓之言——說「冓」

細說漢字:中冓之言——說「冓」

細說漢字

(198)

中冓之言——說「冓」

朱英貴

一、「冓」字小引

漢語中的「冓」字通常不單獨使用,一般可在遘、媾、溝(溝)、構(構)、購(購)、講(講)等常用字中見到它的身影,「中冓之言」是唯一一個內含「冓」字的成語,這個成語源自《詩經·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一詩共有三章,每一章都重複詠嘆「中冓之言」這句詩句,其全詩如下:

牆有茨,不可掃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不可詳也。

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讀也。

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據《毛詩序》所云:「《牆有茨》,衛人刺其上,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全詩的主要意思是諷刺衛國內宮庶公子頑(衛宣公之子)私通國母宣姜(齊國女子),生五子而名分不正,國人唾罵其荒淫無恥。齊女宣姜不守婦道,和庶子通姦,其事丑不可言。詩以牆上長滿蒺藜起興,給人的感覺,衛公子頑與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樣痛刺著衛國人的顏面與心靈。全詩翻譯成現代語言大致是這樣的:

牆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也掃不掉。

內室淫亂私房話,實在是沒法說出口。

如果真要說出來,那話是那麼醜陋啊。

牆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也除不掉。

內室淫亂私房話,實在是沒法詳細說。

如果真要說詳細,那話說來可就長啦。

牆上長滿了蒺藜,沒有辦法來捆束它。

內室淫亂私房話,實在是不能對人說。

如果真的傳開來,那簡直就是羞辱啊。

(最後一句的「讀」是宣揚的意思)

全詩一唱三嘆,對這一宮廷醜聞的批判,句句數落,層層加深:詩中的「不可掃也」、「不可襄也」、「不可束也」,以牆茨延伸愈來愈長几乎不可控制,來諷喻衛公子頑與其父妻私通已經到了無恥糜爛、無所忌諱的地步;詩中的「所可道也」、「所可詳也」、「所可讀也」,表明人們對這種宮廷醜事的議論在一步一步的升級,幾乎已經盡人皆知了;詩中的「言之丑也」、「言之長也」、「言之辱也」,表達了人們對於這種宮廷醜聞的感情態度,由丟臉、氣憤到感到恥辱。而能夠代表這一醜聞的證據便是「不可道也」、「不可詳也」、「不可讀也」的「中冓之言」。

何謂「中冓之言」?「中」者「內」也,也就是衛宣公之妻「國母宣姜」跟衛宣公之子「公子頑」私通的內室;「中冓」也就是在內室交媾的意思,那麼,「中冓之言」便是風流男女於內室交媾時說的下流話。

由此可知,詩中的「冓」字當為交媾之義,那麼,「冓」字為什麼會有交媾的意思呢?它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又是什麼呢?本文就來討論這一問題。

二、「冓」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冓」字的古文字字形

由上圖可見,「冓」字是由兩個相同的部件組成的會意字,從它的古文字字形來看,這兩個相同的部件都是「魚」。在上圖的甲骨文字形中,四個不同的形體都是表示兩條相對游來的魚,但是若仔細觀察,它們還是略有細微區別的:第一個字形是兩條魚相向游來頭部尚未接觸,表示兩條面對面遊動的魚相遇了,因此「冓」字的一個基本義就是「相遇」;第二個字形是兩條魚相向游來頭部已經接觸,表示兩條面對面遊動的魚相接了,因此「冓」字的再一個基本義就是「相接」;第三個字形是在第二個字形基礎上,在兩條魚的頭部增加了一條橫線,藉以強調其構字理據是體現在兩條魚的頭部,這就進一步證實了「冓」字的再一個基本義就是「相接」;第四個字形是兩條魚相向游來的魚頭部已經結合為一體,暗示其相互交配的樣子,因此「冓」字的另一個基本義就是「相交」

從上述「冓」字的相遇、相接、相交三個基本義來看,「相遇」很好理解,也沒有爭議,而「相接」與「相交」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魚的繁殖交配習性。那麼,魚類是如何繁殖交配的呢?通常認為,母魚在找到產卵地點後產卵、公魚在母魚所產的卵附近排精,這就是魚類的授精方式,公魚和母魚之間不發生性交。然而若再進一步查詢資料,則據說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兩種:一是體內受精,即雄魚通過一根導管將精子送入雌魚體內;二是體外受精,即雌魚將成熟的卵子排出體外,由雄魚給它受精。

不管怎麼說,總還是有體內受精一說,那麼雄魚通過一根什麼樣的導管在什麼部位將精子送入雌魚體內的呢?這根導管是陰莖嗎?送入體內的部位是陰道嗎?似乎又沒有人把它說清楚,通常的說法都是通過泄殖孔來完成受精,也就是說魚類還沒有分化出像陰莖與陰道那麼專業的生殖器官。現代人尚且沒有說清楚,更何況造字時代的古人呢?

其實,造字者並不需要科學的動物生理知識,只需要傳播所造漢字的構字理據以明確它所表示的字義即可。我們不妨推測,有可能造字者就是認為兩條魚是在用嘴部在交配(不排除也許真的就是這樣)。因此,在造字者看來,兩條魚「相接」並非是在接吻,「相接」是為了「相交」,為了交配,所以「相接」的基本義與「相交」的基本義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相通」。

上圖中「冓」字的兩個金文字形承繼甲骨文,前一個字形像兩條魚的嘴部對接,後一個字形兩條魚的嘴部中有豎直線貫通,兩個字形表現的都是「相通」的含義。

上圖中「冓」字的小篆字形承繼的是後一個金文字形,同樣是突出兩魚交接的特徵。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冓」字的原始構字理據就是兩條魚體外「相遇」或者體內「相通」,其造字本義當為「相遇」或「相通」

《說文解字》卷四冓部:「冓,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凡冓之屬皆從冓。」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金文字形,是依照小篆形體來解義的。由於小篆的字形訛變,兩條魚的形象已經不很清晰了,故許慎認為那不是魚,而是堆積的木材,故云「交積材也」(交叉堆積的木材)。許慎所解釋的意思大致是:「冓」字的形體就像木料在交叉堆積,所以它的字形「象對交之形」,凡是跟「冓」字意思接近的字都可以用「冓」來做表意部件。值得注意的是,許慎這裡所謂「象對交之形」,並非是說像兩條魚「對交」之形,而是說像木材「對交」(相對相交)之形,這是不符合「冓」字的造字理據的。

三、「冓」字的字義流變

綜上所述,「冓」字的造字本義就是「相遇」或「相通」。「冓」字已經絕少單獨使用,它的「相遇」或「相通」的造字本義大都體現在一些以「冓」為部件的漢字當中,這些漢字主要有: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本末 的精彩文章:

對聯例話(6):對聯的平仄(中)

TAG:朱本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