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研人才的培養,跟養豬有異曲同工之妙

科研人才的培養,跟養豬有異曲同工之妙

留所那年,領導說,搞科研,一要耐得住寂莫;二要耐得住清貧。這好象是說,從事科研工作首先是個道德選擇,要把人的天然慾望都轉化且僅轉化為對科學問題的征服欲,不然紅塵滾滾、功名利祿,等於自己找不痛快。

他說完這話以後過了一段時間,北京的房價就狂飆了起來,讓我們心情沉重地看到,就算連著幹完下屆五年計劃,也買不上房,評不上研究員——好象就是在考驗我們,對領導的話到底聽進去了沒有。

談及科學家的勞動力價格,話題比較敏感,搞得不好會有辱斯文,我有心委婉一點,打個比方。想來想去,想到個比較不傷體面的例子,就是生豬的豬肉價格。

豬肉價格起起落落,波動得很利害。經過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大家對所謂「豬肉周期律」都有一定的體會。生豬生產具有周期長、中途難改變的特點,加之中國養殖戶的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低,散養戶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預測能力,只能以當年的市場價格作為未來的收益預期。隨生豬價格的漲跌,或擴張生產,或恐慌性退出,生產計劃趕不上變化,產量趕不上市場節奏,最後大家只好碰運氣,賺一年,虧一年——其實就這麼搞,賺了錢也不會高興,因為完全不知道後面要怎麼辦:是接著干,還是收了攤去干點別的。

科研人才的培養與生豬生產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產周期又長,學到中間也不能跳,跳了的都血中帶淚。 市場需求變化沒法預測,既難以評估成材率,更談不到工業化量產。各種博士碩士點,類似於母豬存欄量;而所領導正是那位憂心忡忡的豬農,他不但希望我們能夠趕上好時候順利出欄,也希望我們萬一碰上周期低迷,至少能存活下來,好好做點研究,有機會長成一隻烏克蘭大白豬——但這到底行不行得通,還要整個市場說了算。

中美養豬,哦不,做科研,現狀相似

像中美這種體量的國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科技競爭力,投入都已經到了天文數字。紅樓夢裡鳳姐對劉姥姥說,「大有大的難處」,誠哉其言。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數據,美國的科研投入在GDP中的佔比從2009年起逐年下降,現在已經降到了 2.7%左右[1]。雖然總量來說還是全球第一,但是美國科學家的數量也多,競爭殘酷,科研項目的資助率每年都在刷出新低,科研職位和資金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紅急眼的程度。到了去年,由於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科研預算巨減,大家一邊拔著豬草,一邊都在考慮自家欄里的母豬還要不要留著,還讓不讓下小崽了。

這事也不是什麼新聞,象牙塔向來不是什麼伊甸園,豬肉周期律一再顯現。新千年生命醫學領域進展迅速,作為主要的醫學與行為學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預算大增,2005 年那一年的預算較之 2000 年左右的預算幾乎翻了一番[2]。可惜盛世如夢如幻,過後幾乎又是斷崖式地減少,到了去年又跌回了 2000 年左右的水平。

2000年左右, 30%的 NIH 項目申請可獲通過;目前,僅不到 17% 的項目可獲批准。圖片來源:NIH

如此這般地折騰,大家可以想見,生命醫學領域,特別是新生代研究人員的痛苦程度——競爭大、職位難找、工作強度大、工資低。當初大量的中國留學生,通過生物類專業進入這個領域,書生一無所恃,只有苦熬了八年到十年的一門手藝,等到 PhD 畢業發現學界沒資金項目,要轉行年紀又大, 只有一屆屆地做博士後(即所謂千老)。研究經費的增長率遠不及PhD 和 Post-PhD的增長率,再過些年,大部分人將處於想做千老而不得的地步。華人留學生論壇上,如何由生物千老華麗轉身碼農是個常青話題。

NIH 作為美國國會撥款單位,每年靠寫報告向國會直接要錢,本來毫無壓力。這幫人養尊處優,寫個報告都不用心,他們有個報告叫「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3](權且譯作「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如何幫助新一代畢業生實現人生輝煌」),跟國會說美國預備的科技人材儲備有危機,得投錢,不管多少美國得認,翻來覆去就是三層意思:

全美 K-12(就是小學生)在國際數學-科學競賽中表現糟糕(mediocre to poor);

美國自己能提供的科學和工程人才很快就不敷使用;

三、各國科技研發投入的競賽中,美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科技領先地位。

在議員們看來,這三條都不成立:中小學生想要在數學競賽中成績優異,就得像毛坦廠和衡水中學那麼教,你得練,但是練出了很多高分又沒有合適的工作給他們,也是白搭;美國人自己不愛學科學和工程,這不還有全球的人才儲備池在那裡可以想抽多少抽多少么;至於說到失去了「原有的」科技領先地位,也要看怎麼說,老是緬懷二戰剛結束、阿波羅剛上天時美國那種傲視群雄、獨步天下的勁頭,也不過就是空想而已,那時候歐洲遠東都打爛了,可不是美國一枝獨秀么。現在還要追憶帝國的輝煌,只能是給自己找彆扭。

科學研究需要國家的扶持,但這種扶持又具有風向標效應:不但要考慮資源配置的效率,也要考慮長期的可持續性。過多的人材追逐有限的預算資源,逐水草而居,隨風向而動,大家都要爭取活到明天,就會使得學術競爭越來越短視,進而整個學科的未來發展:某個方向一有預算注入就繁榮熱鬧,大量的新人入坑,對未來形成更大的經費壓力;預算一旦保證不了,年輕人就得被迫最先離開。其實,年輕人才是更加值得投資的標的物——未來的頂級人才要從他們中間產生。

想減少依賴症,美國提出哪些辦法?

有的議員說,要加強應屆畢業生的職業培訓,提高就業意識。這跟中國的「先就業、後擇業」也差不多,讓工業界吸走部分的就業壓力。

或者,讓有固定職位的教授和研究員多幹活,特別是實際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整天開會,找經費,找完經費雇幾個學生來做實際的研究工作,然後為了支撐實驗室的運轉,自己又要去找更多的經費,結果預算一減少,大家全沒轍。

還有一招是比較委瑣的,就是關閉國際學生的簽證申請和獎學金髮放,把有限的工作留給美國人自己,而不是最能勝任的人。這一點太倒退了,跟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的逐客令一個層次。要是真這麼干,我都不用多花費唇舌,把李斯的《諫逐客書》翻譯出來貼上網就行。

科學家是否供應過量了?

從某種方面來說也許是的。在我所居住的這類美國大學城裡,往往有些刻板笑話:比如4個人去店裡喝咖啡,問這一桌一共有幾個博士學位,答案是7個——4個人每人一個,店裡給你送咖啡過來的那位有3個。但這畢竟還是一種個人選擇,現在大家也都知道,博士只不過意味著你花了一生中的某段時間,受了一些訓練,作過一些思考,如此而已。但是對於一個學科來說,不細緻的預算投放、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動蕩的職業前景,則有更加深遠、也許是難以彌補的長期負面影響。

在美國,除了政府,企業其實上是科研開發經費的來源大頭。比如 2014 年,全部科研經費近 4777 億,企業就投了 3186 億,而聯邦政府才投了 1198 億[4]。所以政府也一直在跟科學家說:你們啊,不要老把眼睛盯在政府的經費資助上了。大家心知肚明,在目前的形勢下,光增加經費支持、提高資助率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美國科研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全社會合力才能扭轉和改善的問題,也許還會涉及到其它國家。

再說回中國,我博士畢業那陣,國家普遍加大了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讓剛畢業的博士也能得到國家基金資助,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現在中國國力大幅增強,各種的不差錢;國民對於大力科學發展的心態又向來是開放積極的。 這使得我們不能不感到,中國必將在國際學術界據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然而,考慮到科研人才的豬肉周期律,又有美國的經驗教訓在前,相較於一味擴大研究規模、強調發展速度等等,中國的科學工作者、管理者應該共同珍惜當前的大好局面,用好手中的錢,為自己,也為後來者,留下一個可持續發展、保有活力的科研生態圈

中國的崛起無可阻擋,與年輕中國學生的接觸中,我覺得他們又聰明又可愛,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資產。只是在此之前,千萬不要把他們變成了吉凶未卜、前途莫測的小豬娃。(編輯:明天)


參考文獻:

數據引自:data.oecd.org/rd/gross-domestic-spending-on-r-d.htm

數據引自:www.washingtonpost.com/news/to-your-health/wp/2017/05/22/trump-budget-seeks-huge-cuts-to-disease-prevention-and-medical-research-department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7. 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s://doi.org/10.17226/11463.

數據引自: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4/index.cfm/chapter-4/c4s1.htm

果殼網

ID:Guokr42

為什麼這樣的二維碼也能掃出來?

長按它,向果殼發送【二維碼】

獲得答案!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顯微鏡下的貓便便,看起來就像……巧克力?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