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卻引清兵入關,被後人唾罵
提起明末的吳三桂,人們會很自然地想起他引清兵入關的史實,他也因此而遺臭萬年,成了人們唾棄的卑鄙小人。對於此種結局,吳三桂想必早有心理準備,可是他為何甘冒身敗名裂之險,投降清軍呢?吳三桂(1612-1678年),遼東人,武舉出身,以父蔭襲職軍官,明末任遼東總兵,駐守寧遠。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逼近畿輔,明廷詔令吳三桂與薊鎮總兵唐通率兵入衛京師。
三月十一日,大順軍進抵居庸關,唐通投降。此時,吳三桂率遼東明軍約四萬人及八九萬關外漢民陸續進關,暫屯于山海關至灤縣、昌黎、樂亭、開平一帶。李自成於是命唐通率本部兵馬,帶著銀兩和財物,到山海關去招降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此時,明朝眼看即將滅亡,明廷的大臣們都在積極尋求出路,其中投降大順是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因為這並不違反禮教。改朝換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貧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麼李自成這個驛卒又為什麼不能做皇帝呢?並且,大順政權對吳三桂的政策是積極地招降。李自成曾派人給吳三桂送去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侯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晌一年多的吳軍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可以說,吳三桂當時確有降大順之意。但後來吳三桂為何會投降清廷呢?古往今來,人們對此謎團大致有如下幾種解釋:有不少文人才子和百姓人家相信促使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是為了一個女人——陳圓圓。李自成所率的農民軍攻陷京師,明帝崇禎自縊,使得正在趕赴京師途中的吳三桂立刻沒了主意,本來是進京保護皇帝的,可現在皇上突然死了,明朝說完就完了,自己該怎麼辦呢?這時佔領北京的李自成派人給吳三桂捎了話來:如果歸降大順政權,將提供給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
吳三桂思前想後,覺得明朝既已滅亡,但自己和所率部眾還得生存,因此便打算投降李自成並處理了相關事宜,繼續向北京行進。但正在行進途中,有人送來密信一封,告訴吳三桂,其父吳襄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嚴刑拷打,勒索二十萬兩白銀,吳襄已交了白銀五萬兩,但劉宗敏仍不放過他。
吳三桂聞聽老父遭罪,不禁生出怒氣。再讀下去,得知自己的愛妾陳圓圓竟被劉宗敏霸佔,立刻感到忍無可忍,把李自成派來的兩名來使一人斬首,一人割去雙耳,並宣布與李自成勢不兩立。而當時除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勢力,還有正處於上升趨勢的滿清勢力,捨去了前者,吳三桂自然要投靠後者了,否則他將處於雙夾板中,很難生存。
也有人認為,吳三桂降清是他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之舉。自從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北京、明崇禎帝自縊而亡後,擺在他面前的有三股力量:一,大順政權;二,滿清力量;三,南明朝廷。吳三桂為求自保,必須選擇其一。李自成的大順軍人數雖眾,但在京城胡作非為甚至騷擾百姓,許多將士對明廷降臣進行拷掠追贓,吳三桂的老父便深受其害。由此可見,大順政權不懂得與明朝的官僚合作以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發展勢態不容樂觀,選擇投靠大順政權不是明智之舉。
南明小朝廷已是喪家之犬,大勢已去,重振朱明王朝的雄風萬無可能,選擇它也是窮途末路。而當時的滿清勢力卻處於上升有序狀態,勢力頗強。吳三桂考慮再三,最終決定投降滿清。
※明朝的覆滅,誰該背負責任,是李自成或者吳三桂,還是另有隱情?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