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心理學會不會有壞處?

學習心理學會不會有壞處?

有人問我,學習了心理學會不會魔怔?對生活中的人事看待,對自己的體驗會不會變得理性化?本來沒有的心理疾病會不會蹦出來?學心理學有壞處嗎?或者不好的地方?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學習心理學會不會有壞處?」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釐清一點: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

人所做的事背後都有其心理動因,哪怕這心理動因不能清楚地為意識所感知,我們的潛意識也是明白的。因此,當我們有動力去學習心理學時,肯定意味著:我們想從中獲取一些知識和幫助,來滿足內心的某種需要。

既然內心有某種需要,那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向外尋找時已經帶有了某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是與我們自身的人格相契合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深陷在丈夫出軌的痛苦婚姻中的女性,可能會本能地向外尋求溫情理解與分析開導。這樣的她就很有可能被身心靈工作坊所吸引,因為身心靈工作坊所提供的群體性治療及深入體驗內心情感的工作方式,會讓一個人既能將自己表達出來為身邊的人所傾聽與支持,又能在導師的闡釋下更了解自己。

但如果潛意識的隱藏需要是迴避當前令人痛苦的現實情境,那麼即便是同樣的身心靈工作坊,也有可能變成精神鴉片而不是療愈之地。這時,問題不在於「心理學」這個工具,而在於使用工具的人的潛意識動機。

所以,如果你在學習了心理學之後,發現自己好像想法變得理性了,沒辦法再「難得糊塗」了,經常會反覆思慮,自我分析,而這一切令你感到不適甚至恐慌。這時先不要急著質疑心理學,而要考慮到:這可能是你人格特質或潛意識需要的一種體現,你的內心可能一直希望好好看清自己,理性分析、應對生活。既然它們千方百計地借「心理學」這個渠道進入了意識層面,那麼我們就該對此加以重視,並努力與內心溝通,合理對待。不適和恐慌是對走出舒適區的一種抵抗,人的防禦機制總希望讓自己停留在熟悉的舒適區中,但如果「避風港」已經搖搖欲墜,那麼不如勇敢一點走出來。

上面我們的探討都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所學的是「正正經經」的心理學。什麼叫「不正經」的心理學?就是基於對人性的理解,針對人性的弱點而研究出來的洗腦課程,其目的不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而是要操控學員的內心,以達到牟利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些課程往往披著心理學的外衣卻行著反智之事,可能對人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因此大家在選擇課程時一定要警惕慎重。

如果你不想打賞,請點下方廣告隨手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的精彩文章:

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們該如何自處?

TAG: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