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西 塌陷的中部?

江西 塌陷的中部?

江西,一個東南的省份,卻在全國範圍內被認為是「塌陷」了的中部。和它的鄰居們比起來,江西似乎貧困而沉默,是一個經常被無視的地區。

江西,地處中部,曾被列入華東經濟協作區,1978年華東經濟協作區撤銷,如今的江西,更常被人劃入中部地區。

(與華東五省一市相比,夜晚的江西在衛星照下顯得無比黯淡)

江西東臨福建、浙江,南連廣東,西接湖南,北鄰湖北、安徽,是華東、華南、華中三大區域的聯結點。從大尺度上看,江西正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三大經濟圈的腹地,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

然而,看似優越的區位條件背後,卻是江西封閉的地形,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具有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江湖眾多,以鄱陽湖為中心呈向心水系。又是中國南方紅壤分布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

豐富的紅土壤造就了江西「魚米之鄉」的美譽,江西境內的鄱陽湖平原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江西是建國以來兩個從未間斷向國家貢獻糧食的省份之一。

江西地貌上屬江南丘陵的主要組成部分。省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錯分布,北部則為鄱陽湖湖積、沖積平原。這樣的地形條件,則恰恰使江西與東部的福建,浙江,南部的廣東,西部的湖南這幾個省份的天然通道被隔絕。

這樣的地形一方面造就了江西省版圖的穩定,而另一方面也使得江西與周邊發達地區經濟聯繫鬆散,逐漸落後於周邊各省。

那麼,江西的落後局面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在魏晉之前,由於中國北方承擔了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多個角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方地區對於南方地區有著巨大的優勢,這種優勢本質上是一種不可抵抗的控制力。

然而伴隨著「五胡亂華」事件的爆發,北方少數民族進駐中原,晉朝皇室及當時的北方大族帶領百姓南下,在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定都,建立東晉王朝。

東晉的建立,使得北方許多先進的文化,技術被帶到南方,從此南方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期。而這時的北方地區由於連續多年的戰亂,為避免漢人傳承被斷絕,不斷有新的北方氏族帶領百姓南下,這為南方地區帶來了大量人口,和先進的生產力。

之後的南北朝時期,由於南朝各個政權的重心依然放在以都城建康為主的江浙地區,江西並未得到較為突出的發展。

直到唐開元21年(733年),唐玄宗將唐貞觀年間劃分的10道增為15道。

這其中江南道被一分為二,江南西道便應運而生(唐代的江南西道還管轄著今湖北省、安徽省長江以內地區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區)。這也就是「江西」名稱的來歷。

五代十國的南唐中後期,元宗李璟於958年將都城由金陵遷至洪州,升洪州為南昌府。

雖然961年南唐後主李煜繼位後便復都金陵,南昌僅僅做了不到三年的都城,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有政權在南昌建立都城。

到了宋朝,江西儼然已經成為了整個長江中游經濟的龍頭,在文化,科技,經濟各領域都堪稱全國領先。在宋朝鮮明的書院文化中,全國共有近720所書院,江西一省獨佔224所,比江浙二省的總和還要多,其文教水平可見一斑。

自唐至清,江西考中進士1.05萬人,佔全國10.67%,其中狀元48人。宋代多有一門數進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鞏、劉恕、孔文仲等一門三進士;洪邁一門四進士;婺源潘鈺及子孫「一門十進士」;樂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門同科五進士,時號「五桂」。鉛山更有「隔河兩宰相,百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說。

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或是佔據前十名的大多數。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一甲進士和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前七名進士均為江西吉安人,連續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奪得,在中國科舉史上空前絕後。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傳者500餘人。明代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從解縉、胡廣、楊士奇到費宏、夏言、趙汝愚、嚴嵩,出任宰輔者達18人。

即使在元代,漢文化遭到重創之際,江西文人在全國依舊獨領風騷,「元詩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梈、揭傒斯占其三。

古代江西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上趨於鼎盛,佔據全國前列的主要原因可歸其於優厚的土壤條件和發達的水利交通。在古代,一個地區只要具備了這兩點條件,便可以在經濟,人口上領先於周邊地區。

江西北部為鄱陽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與兩湖平原同為長江中下游的陷落低地,由長江和省內五大河流泥沙沉積而成,北狹南寬,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地表主要覆蓋紅土及河流沖積物,紅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狀起伏。湖濱地區還廣泛發育有湖田洲地。水網稠密,河灣港汊交織,湖泊星羅棋布。

清中前期由於僅開埠廣州一口通商,江西省內的以贛江,信江為兩縱,以長江,昌江為兩橫的航道,便成為了清朝內陸重要的交通水利幹線。

到了近代,江西在內亂戰爭、東南沿海開埠通商和工礦業興起發展的背景下,地緣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853年至1864年間,天平天國和清政府的湘軍展開的持久拉鋸戰,對江西的社會經濟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據不完全統計,太平天國運動致使清朝後期全國人口減少了近1/2。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清政府被迫於英、法、俄、美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九江在條約中被闢為開埠通商口岸。

自此,列強紛至沓來,在九江設立租界,傾銷商品,進而把持海關和控制航運、修建鐵路。

與此同時,在江西西北部的湖北,漢口被列強設為租界,漢口租界的設立,使得漢口逐漸發展為當時中部最大的城市,到了1927年,漢口,漢陽,武昌三市合併為武漢,武漢成為民國初期,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武漢的快速崛起,藉助了粵漢鐵路的設立,而粵漢鐵路由於走了湖南長沙這條線路,讓本就陷入水道通航停滯困難的江西,再次失去了鐵路這一個重要交通線。

在新的技術和人地關係下,江西傳統經濟難以發展,近代工商業又受到限制,開始進入衰退期。

江西在此後逐漸成為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傳播和研究基地,與江西經濟的衰退不無關係。

1927年以秋收起義為標誌的農民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以來江西傳統經濟艱難的生存狀況。

新中國成立後,江西的資源開採和製造業迅猛發展,特別是萍鄉的煤礦、贛南的鎢礦都有了大規模開採,並在20世紀5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工業體系,其中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制瓷等居全國前列。但也正是這些工農運動,改變了江西在中國版圖中的地位。正是江西封閉、獨立的地形給中國「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革命鬥爭提供了實踐之地。

鷹潭貴溪冶煉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煉銅企業,新余所產錳鐵產量約佔全國一半,贛州龍南為中國南方重要稀土生產地。

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近代以來喪失的水運優勢,使對外交通成為桎梏江西發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江西也迎來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於其封閉的地形、落後的產業結構,發展水平長期居於中部省份的末流。

2016年,江西省GDP總量為18364.41億元,相鄰的湖南省GDP總量為31244.68億元,同為中部省份的安徽省GDP總量為24117.87億元,整個中部只有山西省的GDP總量低於江西省。

省會南昌的境遇同樣如此,中部六省會中,南昌落後於武漢,長沙,合肥,鄭州,排在第五位,僅高於剛剛經歷過煤炭行業破產的太原。

相鄰的湖南省早早便依託京廣鐵路發展商貿和製造業。滬昆鐵路建成後,東西南北交匯的現代物流集散優勢也顯現出來。

而在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之前,江西僅有滬昆鐵路(浙贛線)、皖贛鐵路、鷹廈鐵路與相鄰省份聯通。

交通大通道主要以東西向為主,江西北上和南下都較為困難,例如當時南昌的進京列車,需要經贛西取道滬昆鐵路至長沙後,才通過京廣鐵路進京,這圈子繞的結果可是徒增的運輸成本。而中南部吉安、贛州廣大地區不通鐵路,發展難度可想而知。

近代以來,途徑湖南的京廣鐵路徹底取代了古代途徑江西的水路。而當下,先行的京廣通道在高速鐵路大發展的時代下又甩下了還在襁褓中的京九高鐵,江西的交通形勢仍然堪憂。

作為三大經濟發達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和閩東南)的腹地,薄弱的工業基礎,交通設施不足,人口勞動力減少,讓江西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湖北湖南憑藉強於江西數倍的工業基礎和鐵路條件,贏得了東部企業的青睞,即使在人均收入落後於江西的河南,也因為巨大的人口優勢,可以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而吸引到了沿海地區的投資,江西已經一步慢步步慢,需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行。

近年來,江西省摸索出了一條被稱為「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的國土開發總體戰略格局。

所謂「龍頭昂起」,就是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龍頭,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長極、推進九江沿江開放開發、建設昌九工業走廊。所謂昌九一體化就是在這個理念下的產物。

「兩翼齊飛」即以滬昆線、京九線為軸線,加快發展以上饒、鷹潭為複合中心的贛東北區域經濟增長板塊,和以萍鄉、宜春、新余為複合中心的贛西區域經濟增長板塊。

「蘇區振興」則是要實現以贛州、吉安、撫州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

「綠色崛起」意在構建以鄱陽湖和江西山區內的廣袤森林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這能夠讓江西在穩步發展經濟的同時,維持現有的生態水平和生活質量。

戰略雖然複雜,但不難看出江西的發展關鍵還是在靠以南昌、九江為龍頭的環鄱陽湖城市群。

(環鄱陽湖城市群)

相對於省內其他城市,南昌,九江有著更好的區位條件,且昌九一體化,鄱陽湖城市群的建立,有利於南昌快速對接以武漢為中心的中三角城市帶。

在新的時期,曾經在古代社會風雲一時的江西仍然有機會再次崛起。薄弱的經濟基礎和封閉的環境看上去是巨大的劣勢,卻也有可能留給江西人一個後發的優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書齋 的精彩文章:

TAG:東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