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詩經》:不得不讚歎的道德觀

《詩經》:不得不讚歎的道德觀

文/張立文

《詩經》是中國古代的詩歌總集,也是儒家「五經」之一。在孔子時,詩已流行於列國,凡朝會聘問,通行賦詩,在當時話語權中居重要地位,以至於「不學詩,無以言」。

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習詩可以培養提高人的聯想力、觀察力、合群性和諷刺能力,它所蘊涵的道理可以用來侍奉父母和君主,而且會豐富認識客觀事物的知識。

《漢廣》 畫家·於水(資料圖 圖源網路)

「無以言」,是指合乎禮樂的「文」言、言說、議論,是表達個人和國家意志、志趣的言詞,「詩以言志」。

不僅賦詩、引詩在言志,聽詩者也在觀其志,並體會賦詩者的賢與不肖及其國家的盛衰。

換言之,志在於表達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而涉及宇宙自然、社會人生、情感精神等層面,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

透過詩的自然樸實、言簡意賅的言語,可以體悟到其核心話題是「德」,與《尚書·周書》有相似之處,《詩經》以德為主導、為核心。德作為核心的話題,把《詩經》思想統攝起來,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德配命

周初思想家為論證周代商治理天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原則。天命無常,惟德是與,周之所以受天命而代商的原因,就在於文王有德。

天命靡常,上帝的意志變化無常,王權予奪的命令也非永恆不變,上帝根據有德與無德而做出予或奪的改變。「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此與《尚書》「以德配天」思想相一致。

《詩經》強調修德配命,修德的方法和途徑是「自求」,即依靠主體自我的道德自覺和主體自我的道德修練,而不能依賴他律被動地修德,因為這樣修德就不能持久。自求修德,是為了達到與天的意志、命令相配合的目標,自求修德的結果是獲得「多福」。

在凸顯了主體人的能動性的功能和作用。換言之,主動權不在天、上帝,而在人自己。

二、愛民之德

配命、修德、多福,都與民心向背不可分,得民心,就需要修德愛民。「永言配命」,就要「求民之莫」;「求民之莫」,就需愛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要做民父母,要愛民如子,德音不止。

「豈弟君子,民之父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君子具有此道德,才能為民之父母,若不行此道德,就不配做民之父母。

愛民之德,就在於使人民衣食無憂。「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人民的質實無偽的要求,就是日常飲食有保障,這便是上下皆善的德行。這裡愛民之德與《尚書》「敬德保民」的保民的內涵有相會通之處。

三、為政以德

以德治國並非廢除刑罰和法律,而是講慎刑;禮樂文明也並非不講戰爭暴力。周人認為德治有兩個方面必須引起注意,一方面是文德,另一方面是教德。

就文德而言,「明明天子,今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文德的內涵包括禮樂的典章制度、祭祀朝聘禮儀、道德規範等,體現了當時社會、政治、制度、道德文明,凸顯人們對社會生活和洽的訴求和對戰爭所帶來勞民傷財的體認。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輯干戈,載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就教德而言,即是進行道德教化。進行道德教化,首先是統治者自身要有道德修養,行為端正。

德教需要「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其維愚人,復謂我僭,民各有心」。溫柔敦厚是君主推行德教和基本。

聰明的君主,能聽取善言的勸告,並順其道德之行,實行德治。愚笨的君主,反認為告其善言的人,僭起職守,心懷異志。

為了造就賢人和有道德的人,「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無斁,譽髦斯士」。

周代開辦學校教育,「於論鼓鍾,於樂辟雍」。朱熹註:「辟雍,天子之學,大射行禮之處也」。國家通過辟雍來培養人才。

不僅國家辦學校,而且各諸侯也辦學。此舉不僅提升了國家文明的形象,而且使國家擁有一批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這是富國強兵的基礎和前提。文德和教德是實行為政以德的重要方面,不可或缺。

四、忠孝道德

統治者要有道德,才能懷柔萬國。「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於四國」。申伯的品德安順而且正直,以他的美德使萬邦歸順,他善良道德聲譽聞達四方。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仲山甫的柔和而美善的道德,能善其動止的威儀,善其容貌的顏色,又能小心翼翼地遵守法律。「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早晚不懈怠地工作,為忠於宣王的忠君之德。

出則忠,入則孝。有孝德者可以感化人,使人孝敬父母和長者。在這裡忠孝有其一致性,這是宗法家國同構社會的特色。

在兄弟國家和家族家庭的兄弟之間,「既有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天下之理,沒有言而不答,沒有德而不報。假如你能惠於朋友、庶民、小子,則子孫、萬民都會繼承此惠於朋友之美德而行於天下。

《詩經》修德配命,愛民之德,為政以德,忠孝道德,四者從如何敬畏天命,如何愛民以永天受命,如何從典章制度、實行德政,以使國強民富,以及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都做了以德為核心話題的論述。

大理新華·銀鐲

¥26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不可思議:八歲童女向佛陀提出十道難題

TAG:文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