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政以德 眾星共之

為政以德 眾星共之

《論語》第一篇學而,以聖賢學問為中心,講了做學問的宗旨、方法、根本、次第、修養、要求、能力等等,強調誠意、正心、修身。第二篇為政,開始講做學問的外用,即指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是這一篇的點題和論述的核心。政者正也;為政,處理眾人的事。不是對於別人的管理和統治,而是一個領導者,通過先正己、正身,再以正人、正事、正社會風氣 。這種正的驅動力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力的強制,是教化百姓。因而領導人要有德行,要以身作則。 古字「德」:

上直下心,"心直行正"即為德 ,德不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本。在孔子看來,在位者只要正己,就是可以有正人正世的效果。「為政以德」,一是執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二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 當政者如果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斗星一樣,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則天下百姓就會追隨你,「其身正,不令而行」、「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效果。

孔子「為政以德」的主張,繼承並發展了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對於春秋時期的列國混戰,「禮樂崩壞」,孔子認為是「天下無道」的結果。為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孔子周遊列國,提倡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以德治國,反對苛政和任意的刑殺。他突出「德」的政治意義,認為「德」是區分「仁君」與「暴君」的標準之一,主張行「為政以德」,從而百姓才能受「聖德」感召並遵其道而行之,天下自然就歸於太平。

當然,以德治國,僅僅靠教化還是不夠的,必要的刑罰也是必須的。但是刑罰是手段,刑罰的出發點應當是對於違反秩序者的懲戒,最終的目的還得讓百姓歸於禮的秩序。法家主張法、術、勢相結合,來加強統治,在短時間內確實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會迅速富國強兵,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但是,當政者失去德行,法律嚴苛,就會 使百姓表面上遵從法律,但是內心並沒有羞恥之心「民免而無恥」;當秦二世沒有秦始皇的勢,就難以統治下去了,就有了陳勝吳廣起義,天下莫不影從,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的命運了。所以,當政者,要有「存百姓」之心,就會獲得民心,就會長治久安。

為政,不一定要治理國家。小到管理一個小家庭,再大一點管理一個班級,這些都可以講是「為政」。在家裡,要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的家風,這個家庭一定是家和萬事興。在班級管理中,作為班主任老師,要有「傳道受業解惑」的師德,一心為了學生的成長,寬嚴相濟,學生就一定會信服老師,就會形成一個以班主任為核心的和諧、積極向上的集體,學生會有所成就,老師也會受到應有的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跟你談戀愛,我還不如養只青蛙。」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