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座最美新博物館,你最喜歡哪一個?
好的博物館不僅僅是藝術的載體
它們本身就是建築與空間藝術的傑作
小編從過去一年落成或開放的博物館中
精選了12座讓人難忘的博物館設計
你會喜歡哪一座呢?
1
南非
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亮點:宏偉的密集管狀細胞結構
2017.9.開放
由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Heatherwick設計的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Zeitz MOCAA),2017年9月22日在南非開普敦 V&A 碼頭揭開神秘面紗,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猶太和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由一個廢棄的糧食筒倉改造而成,這個自1990年以來廢棄的筒倉曾是南非最高的建築,如今則成為了開普敦工業歷史的紀念豐碑。
位於博物館中心的畫廊和中庭空間由筒倉的42個密集管狀的細胞結構組成。展覽空間6000平方米,包括80個畫廊空間、一個屋頂的雕塑花園、最先進的藝術品存儲和保護區、 一個書店、 一個餐館、一個酒吧和多個閱覽室。
2
阿聯酋
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
亮點:巨大穹頂灑落的夢幻「光雨」
2017.11.開放
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建築在大海之上,你必須從岸邊乘船或是通過浮橋步行前往,這是很獨特的體驗,彷彿走在通向藝術聖殿的朝聖之路上。
普利茲克獎得主Jean Nouvel從傳統的阿拉伯建築文化與周邊環境中尋找靈感。阿拉伯建築文化的標誌:圓頂, 在他的設計中有了現代的風範。而白色建築的靈感則來自麥地那和地勢較低的阿拉伯定居點。
令人矚目的巨大穹頂直徑達180米,覆蓋了博物館的大部分建築。內外8層精心設計的結構層疊加交織,形成了一種多孔狀的鏤空結構形式,讓每一束光線都必須穿透8層後才會消失。
在陽光的照射下,這些隨機的光線產生了一種太陽雨的效果。而到了晚上,它會形成7850顆星星,從內到外都可以看到。這種夢幻般的效果被稱為 「 光雨 」。
寧靜的環境讓遊客能夠享受到陽光與穹頂之間、海洋、建築和土地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
而複雜的工程理念,也讓阿布扎比盧浮宮成為近年最具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博物館項目之一。
3
英國
V&A博物館擴建區
亮點:時尚幾何造型、採光設計
2017.6.開放
英國V&A(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擴建工程——展覽路文化區去年6月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擴建項目由英國建築師Amanda Levete負責設計,她的大膽設計將空間、光線與景象完美地融為一體。
V&A博物館原本的側入口老舊不起眼,現在圓柱間的牆壁被拆除,嶄新的入口和開放庭院,讓V&A博物館變得更加開放和親民。
庭院之下,是地下展廳,庭院中充滿設計感的幾何造型天窗,既是庭院一景,又為地下展廳帶來天光,讓內部變得更有生命力。
通向地下展廳的黑色樓梯,沿續了富有動感的幾何設計,橙紅色T型鋼柱和橫樑,讓你更容易注意到它們為了支撐上面的老建築而做出的努力。
地下展廳是一個1100平方米的無柱空間,屋頂橫跨1140平方米。最出色的是天花板的鋼摺疊結構設計,這讓封閉的空間充滿律動變化,天花板上設計了可開可閉的圓孔,打開時,美妙的天光就會灑進來。
4
丹麥
TIRPITZ博物館
亮點:戰壕改建的「隱形博物館」
2017.開放
TIRPITZ是丹麥知名的BIG事務所2017年的新作。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你從上空俯視,都很找到它的蹤影,因為它原本就是丹麥西岸沙漠中的一處戰爭庇護所,隱蔽性一流。
這座 「 隱形博物館 」 佔地2800平方米,改建自一座歷史悠久的德軍二戰戰壕。新建成的博物館由4個被十字戰壕隔開的展覽空間組成,並與景觀無縫銜接。
抵達博物館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戰壕,繼續向前,穿越兩側雜草叢生的小路,就會看到切斷沙丘的牆體,並往下延伸至中庭彙集。
四個地下展覽空間即使陷入沙丘里,也能從庭院汲取充足的光照。
這類二戰的地堡有著厚重密封的構造,TIRPITZ通過景觀偽裝與大混凝土體塊形成鮮明對比,並通過改造使新博物館更為輕盈與開放。
館內的展覽內容則由荷蘭事務所 Tinker Imagineers 設計,是基於戰爭機器之上衍生的永久性和暫時性兩大主題展覽。
5
韓國
Son Yang Won紀念博物館
亮點:充滿象徵與儀式感的空間
2016.4.建成
位於一片山腳之下的這座圓形建築,是為了紀念韓國近代新教徒聖Son Yang Won而建,他在日本殖民時代為虔誠的基督教信仰獻出了生命。
項目本身就是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 「 空間紀念碑 」。Son Yang Won的三大思想——抵抗、犧牲、和解,融入景觀之中並貫穿了三個展覽空間。
清水混凝土的建築外觀、封閉的圓筒狀形式將內外空間隔離開,清楚地顯示出建築的象徵意義。它的上方通向開闊的天空,下方是平靜的水面。
建築同時向天空和水體敞開。
通向建築內部狹窄的通廊,讓遊客簡潔體驗了 Son Yang Won 一生中必須忍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這個通道旨在反映聖人曾經的腳步,他的虔誠和堅持一直支持他向前邁進。
空間中緩慢上升的通道,營造出充滿儀式感的空間。
遠看巨大的 「 漂浮體塊 」 由散落在空間中的柱體支撐,這種設計最大化了建築的戲劇效果。
紀念館的內部設計,並不同於日常博物館的展覽方式。這座建築不僅具有典型的展示功能,從空間符號的角度來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可以被展出的展品,它通過空間本身展示出了聖人的精神遺產。
6
日本
草間彌生美術館
亮點:極簡外觀
2017.10.開放
位於東京新宿的這棟五層白色建築,自2014年落成後,就引發了極大關注,因為它是 「 圓點女王 」 草間彌生委託日本久米設計的項目。
直到去年,這棟不知用途的神秘建築,才正式確定它的用途:草間彌生美術館。
草間彌生美術館共有五層,一樓為入口和禮品商店,二樓和三樓是展覽空間,四樓是有沉浸式裝置的體驗空間,比如在全球都大火的 Infinity Mirrored Room,五樓包括圖書閱覽室和一部分室外展示空間,主要用作存放與草間彌生有關的文件資料。
開幕紀念展從2017年10月1日到2018年2月25日,以 「 創造是種孤高的行為,唯有愛才能更接近藝術 」 為主題,展出以 「 我們永遠的靈魂 」 為中心的系列作品。
7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博物館
特點:山形輪廓、階梯式露台
2017.開放
巴勒斯坦博物館是巴勒斯坦首個LEED國際認證的綠色建築。它位於耶路撒冷(西岸)以北25公里處的高原上,遠處群山環繞,四周是粗糲的地貌。
博物館定位為一個具有領導力的、穩固的文化平台,塑造並傳達巴勒斯坦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知識。
龐大的單層平面,建築沿著山頂由南向北伸展開來;俯視著西向的庭園。
階梯式的露台試圖講述不同的文化精神;從域外引進的柑橘果樹、當地的芬芳香草、豐富多樣的景觀綿延東西。
建築物從平地中聳起,形成如山頂般的鮮明輪廓,與地貌融為一體的同時卻不失獨特的識別性。
8
丹麥
樂高之家
亮點:積木式主題設計
2017.10.開放
充滿童趣的樂高之家是一個沒有年齡限制的樂高迷的體驗中心。它位於比隆市的市中心,是丹麥BIG事務所2017年完成的又一標誌性建築。
建築以經典樂高積木的形式設計,其龐大的展覽空間和公共廣場,體現出了樂高體驗核心的文化價值觀。
23米高的白色建築彷彿由21塊巨型樂高積木堆疊而成,底部形成一個2000平方米的樂高廣場,其間的照明來自板塊之間的縫隙和各體量之間的間隙照射進來光線。
廣場看起來像一個城市洞穴,看不到任何柱子,人們可自由進出,這可讓遊客和市民快捷的通過該建築。
廣場上方,是一組重疊在一起的畫廊,每個畫廊都以樂高的主色調進行色彩編碼,觀展就好像一次穿越色譜之旅。
樂高之家的屋頂由Masterpiece Gallery畫廊設計,繽紛的積木色,和致敬樂高的外形,散布期間的遊樂區,讓這些屋頂露台成為樂高迷最愛的去處。
9
西班牙
Centro Botín藝術文化中心
亮點:雙葉弧形外觀
2017.6.開放
西班牙坎塔布里亞的Centro Botín藝術文化中心,坐落在公園與桑坦德灣的大海之間,一半在陸上,一半以樁柱為支撐懸浮在水面上。
呈雙葉形向兩邊張開的弧形體塊,讓建築彷彿浮空而立。
由鋼鐵和玻璃製成的一系列輕盈走道,分隔建築兩邊,並在地面以上創造出完全公開的方形平台。
Centro Botín是一處集藝術、文化和教育功能於一體的空間。
懸在海面之上的東面體塊設有禮堂,其北部為教育中心,提供豐富而多樣化的文藝活動空間。
展覽館分布在在西面體塊的兩層樓,可以看到大海和公園兩面壯麗的景色。
建築表面鋪設了28萬塊珍珠色弧形瓷磚,反射著陽光、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坎塔布里亞的稀薄大氣。
10
法國
Lascaux IV山洞博物館
亮點:沉浸式洞穴體驗
2017.9.開放
位於法國Montignac的Lascaux IV山洞博物館,坐落於有著密林的山坡和Vézère 農業保護區的山谷之間,沿坡地而建,並以模擬的洞穴空間藏於山體之內。
博物館以逼真的洞穴情景與最先進的體驗式故事講述技術,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用獨一無二的發覺山洞的方式,揭示了史前Lascaux洞穴壁畫的秘密。
參觀者將從屋頂觀景平台,下降到一個通向複製的山洞的緩坡,坡道沿著屋頂的傾斜到達森林的邊緣,再延伸直到到達山洞的入口。
曲折的路徑通過景觀的變化和逐漸緩慢下降的坡道形成了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精神過渡,創造了與1940年山洞第一次被發現時的相似的體驗。
洞穴內部復原了山洞內原本的濕度,潮濕昏暗,聲音模糊,溫度降至攝氏16度。模擬的舊石器時代的動物脂肪燈,展示著牆壁表面上的壁畫和雕刻。
洞穴使用最先進的3D激光掃描和鑄造技術,以一厘米以內的誤差復原了洞穴的尺寸。
25名藝術家使用2萬年前的繪畫材料,花費2年時間,手工繪製了1900幅總長達900米的壁畫。
充滿想像力的博物館,用一種當代的方式發掘祖先的藝術,並讓參觀者能夠探索史前洞穴藝術對於現代和當代藝術的影響。
11
波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
特點:觀景台上紀念碑式的突起
2017.開放
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位於波蘭格但斯克,這是一處具象徵意義的建築空間,也是承載記憶的空間,主要是通過普通百姓的命運,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樣,不局限于波蘭人的經歷,也敘述了關於其他國家的故事。
設計者Kwadrat studio將他們的方案稱為無聲的設計,旨在喚醒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
博物館劃分出三個區域,象徵著過去的戰爭時期、現在和未來三者的關係:「 過去 」 藏在建築的地下層,「 現在 」 呈現於圍繞建築的開放空間,而 「 未來 」 便是設置了觀景平台的上升突出部分。
進入地下層是一個情緒調節的過程。博物館的地下部分是一條經歷戰爭地獄之路,一段時間之旅。
在一層和圍繞博物館的公共空間,在思考和彙集地下層體驗的地方,重新開始 「 回到現實 」。
但那並不是終點,過去創造了未來,所以當觀察者攀上建築的最頂端,他會看到希望和自由,他會看到一座新老叫人交融的格但斯克小鎮。他也會想起他剛經歷過的過去。
12
中國
謝子龍影像藝術中心
亮點:形而上的空間美學
2017.9.開放
謝子龍影像藝術中心位於長沙湘江河畔,長沙洋湖濕地公園之內的,去年9月正式開放。
建築的設計深受契里柯形而上繪畫美學的影響。那是一種對永恆的思考,畫面透過 「 光與影 」 彌散出一種神秘曠奧、安靜深遠的靜寂感。
影像藝術中心藉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來隱喻和建構一個時間停滯的迷宮,引導觀者密切關註疏離化之後的陌生感。
直指天空巨大的錐塔,懸於半空的被截斷的街道以及不知通向何處的岔路洞口,循環往複、穿插對望的神秘坡道……部分元素以相似但異化的形式多次出現,它們共同製造充滿著時間停滯感的奇異感受,讓人迷失。
白色溫潤的清水混凝土牆面使建築的空間結構呈現出最本質的中性狀態,凸顯著質料的神秘,空間的縱深通過光影逐漸呈現出來,與記憶交織在一起。
迷宮是一個多義的隱喻,既指迷失的地方,又是讓人著迷、沉醉其中的處所。
■ 圖片資料出自:archdaily
專註青年藝術
大藝博一直在前行
微信掃一掃 關注成長
TAG:大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