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先生:夢的五種緣起

南懷瑾先生:夢的五種緣起

醒與夢

佛法認為夢的起因,大約可分為五類;一想,二憶,三病,四曾更(經驗影像),五引起(未來的事實)。

唯識學的論點,認為夢是獨頭意識的作用,也稱為獨影意識,相當於心理學上的潛意識。

我們的意識具有分別明了的功能,但是獨頭意識卻不是清楚明了的,所以只是意識的影子而已。這個獨頭意識,只有在睡眠昏迷時,以及靜定境界中,自起作用。

現分論五種夢的緣起如下:

一、想夢

思想太過專註的時候,或者與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以及對物質的慾望等,膠著太深,在睡眠的時候,這些事就會呈現在夢境了。但夢境的事,對事物只有一些影射的現象。有時夢境獨影意識,與生理病態和過去的經驗,以及支離破碎的殘存記憶相聯,就構成夢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男女的相思,最容易成夢,變成夢裡的相思。這是因為白天相思太深,愛意膠著太牢而成夢的。

二、憶夢

憶和想是很近似的,但是功能上卻有差別。想是意識上所起的思想作用。憶則不須意識上起思想,只是因為在人事物慾及見、聞、覺、知各方面,已養成一種很深的習慣,隨時隨地都在心中掛著這件事,例如陸放翁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唐人詩說:

行過疏籬到小橋 綠楊陰里有紅嬌

分明眼界無分別 安置心頭未肯消

這個心頭未肯消,就是憶念的現象。再如李後主的詞: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也是憶念到最深的境界,這些憶念形成的夢,就屬於憶夢。

三、病夢

因為病的感受,而於睡眠時做夢,就是病夢。如飲食停滯,生理的障礙而夢到重魘,或夢到有人追趕,而自己又舉步艱難。如果血液不清,或者體內濕氣太重,則會夢見水。如果生理上有發炎現象,或者體內火氣太重,則會夢見火。如果血液循環太快,體內有風氣重的人,會夢見自己飛翔。如果血壓太高,會夢見自己向上沖。如果血壓低,則夢見自已向下墮。有肝病的人,夢中見青藍色。有心臟病的人,夢中見紅紫色。有脾臟病的人,夢中見黃色。有肺病的人,夢中見白色。有腎臟病的人,夢中見黑色。另外,受了恐怖驚悸,會做噩夢; 遇到歡喜欣悅的事,就做一個好夢。這統統歸入病態的範圍,這種夢,也可算是憶夢的範圍。

四、曾更夢

前面三種夢的現象,再牽連以往的許多經驗,或者從前許多印象深刻難忘的舊事,都會在夢中重新出現。所以夢中的一切見、聞、覺、知力很少會超過自己知識、經驗以外的。也就是說,夢中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大都是自己經歷過的事物和人物。偶爾有自己經驗以外的人與事的夢境,則不是用夢可以下批註的了。

五、引起夢

這種夢不是普通常情可以推斷的。這是一種特殊的夢,夢見自己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遇見素不相識的人,以及從沒有經歷過的事等。等到相當時間以後,夢中所見的人和事,卻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絲毫不差。這種夢有引起的預知作用。這其中的道理,要研究佛法才能明了。佛法中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徹底了解佛法中這個道理,才會明白心意識與如來藏性的用,是具足一切的,是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際,以及十方空間的。

了解了做夢的原因,自然應該知道,吉祥的夢也好,驚怖的夢也好,都是意識變化的顯現。夢的來因去果,雖然也有些蛛絲馬跡可以追尋,但是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世間的人,做一個好夢就高興,做一個噩夢就憂懼,其實這兩種情形都是同樣的顛倒。

莊子不是說過嘛,「吾固不知蝶之夢周?抑周之夢蝶?」所以追究夢中的真實真是一件傻事。既然知道是一個夢,這個夢當然已成為過去的幻影了,如果再去考驗夢所顯示的吉凶,等於是「刻舟求劍」。

西藏密宗有一種修法,稱為夢成就法,這種修法,是以夢為入道的法門。

夢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現象,但是,卻也有許多人是無夢的,譬如被判死刑等待執行的囚犯,一切希望都沒有了,夢也沒有了。

佛道中修行的人,當他們的見地和修養工夫有相當成就時,往往不再做夢,或者雖然有夢,夢中卻清晰得很,一切歷歷,因為他們已經達到了醒夢一如的境地,夢時和醒時是一樣的清楚。

莊子說「至人無夢」,有人誤認為這句話是聖人無夢的意思。事實上,並不是聖人無夢,而是聖人們達到了醒夢一如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說聖人無夢,為什麼釋迦夢到金鼓? 孔子夢到周公和奠兩楹? 莊周也說夢到自己化為蝴蝶,這豈不豈不都是至人的夢嗎?所以這其中意義非常深遠。

普通所說的夢,都是在睡眠昏迷狀態中發生的。將夢看成純粹生理,是否正確呢?到底夢是唯心還是唯物,暫且不去討論。不過所謂夢,是我們在睡醒以後,在五官感覺依然起作用,意識也很清楚時,所能記起來的昨夜的夢,可是夢中的一切,卻都是不可捉摸,也不能控制的,因此才稱它為夢。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運用,遷流不息,沒有半刻停止。例如眼睛看物,轉動之間就消逝過去了,不是跟夢一樣的過去了嗎? 耳朵聽到聲音,鼻子嗅到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的運轉,意識的思維,這一切一切,都是剎那消失,沒有停留,不可把捉,不可控制的。日常生活中的這一切,過去了,與夢又有什麼不同呢?

一天過去了,夜晚上床睡覺,白天的一切都過去了,自己白天的所作所為,不也就是夢嗎?

過去的不再來,未來的還沒有到,積年累月,一日數時,每分每秒,都在剎那不停地變化,隨時變化,都不會停留,都不能抓住,哪裡又有什麼事什麼法可得呢?

所謂現實,也不過是一剎那間,各種因緣的聚會,緣盡就散了,現實也不會停留,如果你仔細地觀察白天和夜晚交互轉變,就了解什麼是夢了。

一個人如果能夠常常保持一種空的境界,就是使自己的意念空掉,像龐居士所說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在自己念念之間,能夠做到念頭過去不留,讓它過去,念頭未來,不要去引它,念頭要來時,不要抵制它,現在的念頭不住,不起執著。到了這個程度,忽然三際托空,過去、現在、未來都空了,分別意識不行,思想意識不再像流水一般地流個不停,這時只有前五識面對外境產生作用,而自己在對待處理事時,好像沒有心一樣。

換句話說,這個三際托空,意識不行的境界,就是只有五官直接感覺,與內心的分別意識不發生聯繫。到了這種境界,自己的色身,就好像一個真空的球或瓶。這就是唯識所謂的「現量境」,也就是小乘的「人空境」。

在現量境中,一切外境都像夢中一樣,一切山河大地、人物、動作、聲音等,都像是活動電影,與自己無關。

不但外境他物如夢、如幻、如影,就連自己的身心,也和夢幻一樣,所有的動靜行為,雖然一樣應接對待,而並不與自心牽連。

這正是永嘉大師所說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修行到此一步,好不快樂!

其實,這也只是夢話而已。必須要「百尺竿頭須進步,空花鏡里莫藏身」,達到前面所說的境界,修行人還要繼續努力。要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粱」,才能夠隨緣出世入世,一切自在了。

摘自南師《禪海蠡測語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好醫道 的精彩文章:

出汗≠減肥:附送史上超全補水方案!

TAG:傳承好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