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言的老婆們都跑去養蛙了,爆款手游的壽命只有一周?
就在上個星期,年輕人的微博、朋友圈裡討論最多的話題也許還是「李澤言過生日吃880個蛋糕」「李太太壕擲百萬買地標廣告慶生」等,但不到一周,這位出自手游《戀與製作人》的「霸道總裁」戀人就已經過了氣,而取代他的,居然是一隻呆萌的小青蛙。
幾乎一夜之間,遊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成為街頭巷尾最熱議的手機遊戲。每個人都在真情實感地曬小青蛙寄回來的旅行照片,擔憂出門在外的小青蛙吃不好、穿不暖、沒交上朋友。乍看上去,放置類手游《旅行青蛙》與乙女遊戲《戀與製作人》是完全不同的遊戲類型,但它卻迅速取代後者成為新的「爆款」。是玩家「變心」太快,還是遊戲本身缺乏持久度?「爆款」手游的生命周期值得反思。
等待青蛙回家的「母親」們
網友加了「彈幕」,反映玩
青蛙家如「老母親」般的心聲
《旅行青蛙》由日本遊戲公司Hit-Point研發,是一款簡單的放置類型手游。再往前追溯一段時間,該公司出品的《貓咪後院》也曾颳起一陣「養貓」風。
用最流行的網路語來說,不論是《貓咪後院》還是《旅行青蛙》,共同點都是「佛系」。《旅行青蛙》只有兩個遊戲場景,一個屋內,一個屋外。小青蛙獨自居住在石頭屋中,它的最大愛好是旅行,不出門的時候,它就一個人在家吃飯、看書、削鉛筆。屋外則種著一片三葉草,偶有會有蝸牛、青蛙等小夥伴來串門。而玩家能做的只有收割三葉草、給小青蛙準備食物及旅行道具,剩下的只要等待小青蛙出門旅行、寄回明信片就夠了。至於小青蛙什麼時候旅行、什麼時候回來、是不是會寄回來照片,一切隨緣。
然而,就是這款大部分時間只能靜靜等待、靜靜圍觀的遊戲,卻俘獲了一批忠實玩家。目前《旅行青蛙》尚未推出正版的漢化遊戲,不懂日語的玩家們硬生生克服了語言障礙,玩得不亦樂乎。從上周末開始玩《旅行青蛙》的「MIO」將小青蛙取名為「小仙女」,最近令她很發愁的是,有時候「小仙女」在家看了一下午的書,「也不出去走走」;有時候「半夜出去,早上才回來」。「MIO」笑說:「《旅行青蛙》給人的感覺是老母親般的體驗,很操心小青蛙。」小幕是《旅行青蛙》的男性玩家,他認為樂趣在於可以和朋友一起討論和吐槽「呱呱」們的日常。比如「呱呱還在寫手札」「我的呱現在困得要死還在看書」「為什麼呱呱那麼久還不回來……」而且,青蛙旅行回來,會給玩家帶回各種禮物,這也是一種驚喜。
寄回來的旅行明信片
不少玩家乾脆用「兒子」或「女兒」稱呼這隻呆萌的小青蛙,不僅在社交媒體上曬各式各樣的旅行照片,而且還很擔憂小青蛙有沒有餓著、有沒有交上朋友。玩家文文說,《旅行青蛙》看似簡單,「卻神奇地令人有牽掛感,時不時想看一下小青蛙在做什麼事情,盼望著它寄照片回來。」
佛系養蛙vs乙女戀愛
在遊戲剛流行時,曾有網友將《戀與製作人》與《旅行青蛙》的圖標截圖到一起,表明自己最近的狀態:「一邊談戀愛,一邊養兒子。」
《旅行青蛙》不像《戀與製作人》那樣需要較複雜的操作,甚至為了過關狂點屏幕到手指抽筋;這個很「佛系」的遊戲,只要求玩家打開遊戲,花幾分鐘時間收割三葉草、打包包裹、收明信片。有趣的是,養青蛙的樂趣,似乎比與霸道總裁間的「虛擬戀愛」更吸引人。
玩家可以利用三葉草購買食品,為小青蛙的旅行做準備
網友小柯剛剛把《戀與製作人》從手機里卸載,決定把有限的內存騰給《旅行青蛙》。「放棄《戀與製作人》,因為它劇情推進得太慢,沒新鮮感了,發現有新遊戲開始流行就想去玩一下。」 她覺得,養蛙的樂趣在於輕鬆,不用花太多時間,「而且對喜歡收集的人來說,集集明信片也挺好的,跟集卡差不多。」只過了一周時間,曾天天花數個小時玩《戀與製作人》的小安,卻突然「懶」得玩這款遊戲了,「我發現養蛙更適合我,我可以完全佛系,想起來給蛙喂點吃的,想不起來它也能好好生活。而《戀與製作人》不氪金就升級慢,最近工作忙也沒精力玩了。」
小青蛙寄回來的旅行照片
發現《旅行青蛙》的時候,手游愛好者吉利正被兩篇萬字期末結課論文壓榨得焦頭爛額。「它讓大家突然發現了不需要『肝』的遊戲是多麼適合日常生活繁忙、沒太多時間可以投入遊戲的年輕人群體。它同時也很治癒、很溫馨,可以安撫焦躁。」「肝遊戲」,就是拚命打遊戲的意思,很多玩家也把耗時間、吃精力的遊戲用「爆肝」來形容,比如此前流行的手游《陰陽師》就是一款靠「肝」的遊戲。為「肝」遊戲熬夜傷身,失去了手游本來放鬆、休閑的意義,《旅行青蛙》則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即便隔了一兩天上線,青蛙還是會好好待在家裡,遊戲中的各種道具、圖片同樣可以獲得。吉利認為,很多玩家從《戀與製作人》轉投入《旅行青蛙》的懷抱,正是因為它不需要投入太多,玩家不必為時間焦慮,無需為道具損失而不安,可以隨時隨地從遊戲中找到獲得感,這也迎合了突然從網路上走紅的「佛系」概念。
在家看書的小青蛙
「我覺得樂趣在於等待,對青蛙出門、旅行過程、回來的禮物等未知結果的期待。青蛙在家的讀書、做手工等狀態也都很人性化,惹人喜愛。」亮亮是少有的《戀與製作人》男性玩家,但他也認為,《戀與製作人》說到底是一個女性向的遊戲,很多男生就算聽說了這個遊戲也會因為遊戲的定位而不感興趣,不像《旅行青蛙》受眾比較廣。「我的朋友圈裡,《旅行青蛙》已經全面取代《戀與製作人》,大家都在曬蛙在各種日常畫面細節,《戀與製作人》進行到後期劇情節奏變慢,已經沒什麼好發的了,而蛙是新鮮的,各種探索都是第一次,這也是『虛擬戀人』們頻率減少的一個原因。」
爆款手游的壽命有多久?
朋友圈曬「蛙」的多了起來,在同人界,各種養蛙的段子、漫畫同人也已經鋪天蓋地。不過也有人依然堅持曬「虛擬戀人」。楚小花就是這樣的堅持者,她認為玩《戀與製作人》是看電影、小說的互動打開方式,而養青蛙流行未必是遊戲本身有多麼優秀,「只是因為現在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一個東西火了,加上一些手段推廣,很容易形成一種全民的文化現象。」
的確,《戀與製作人》的「爆款」也好,《旅行青蛙》的「流行」也罷,大多數玩家都是跟風下載。如玩家小靜說,她下載《旅行青蛙》,只是因為這是熱門話題所以「玩玩看」,「它不一定真的能吸引我很久。」
對於《戀與製作人》僅過一周,熱度便迅速降下來的現象,亮亮認為,這與遊戲進入「瓶頸期」有關,「李澤言生日那幾天,玩家都在拚命攢鑽石給李澤言刷蛋糕,刷得很疲憊,養蛙火起來的時間點剛剛好。」
快時代,玩家「變心」太快,「爆款」遊戲的生命力難道只有一周時間?小柯認為,一般周期不太會只有一周,「像農藥之類的就能維持挺久的,主要還是遊戲本身的模式和後期產商對它的經營有沒有符合玩家的期待吧。」
龍圖遊戲首席執行官楊聖輝曾觀察到,近幾年手游市場變化顯著,2013年時市場人口紅利非常明顯,到2015年左右逐漸進入各個細分垂直領域的精品化過程,普通的遊戲已經沒有市場。「有一段時間大家都說二次元是挺好的東西,很多發行公司人手一個二次元,大家都在試,絕大部分產品並沒有有效的呈現。」在他看來,好的遊戲,本質上需要站在核心用戶的角度去想問題,「有的團隊,雖說美術品質做得挺符合用戶需求,但是他們在做商業化設計、玩法的設計時,還是過於急功近利,希望賺短期的錢;這跟這幫二次元用戶的想法很不一樣,他們不喜歡這樣的行為,他們喜歡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以及對卡牌的收集,他們在意的是真正遊戲性的東西。」
遊戲是否能留住玩家,歸根結底看遊戲的品質。「爆款」之後的細水長流,或許是真正檢驗遊戲品質的關鍵。玩家走了,或多或少是因為玩家對遊戲有點失望。無論如何,當下最熱的還是《旅行青蛙》,至於未來如何,就像遊戲本身一樣,交給「等待」,交給「時間」。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