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美國禁用40年的退燒藥,中國的孩子卻還在吃。不知道用艾灸退燒,簡直是暴殄天物!
艾灸,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一根艾條可治療400種疾病,不用打針吃藥,就能灸到病除!
近日,曾經的退燒神葯——安乃近——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因為,這種在美國已經禁用40年的退燒藥,至今還用在我們中國的孩子身上。
一位寶媽在微博爆料:帶小寶看醫生,前面一個發燒的娃,醫生給開了安乃近注射液,把她嚇得下巴哆嗦,在微博上感慨醫療進步在哪裡。
為什麼嚇得下巴哆嗦?
因為那是在美國都已經禁用40年的葯。目前有30多個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這種被淘汰的葯,連獸醫都呼籲慎用,在江蘇某市級醫院,卻還用在孩子身上。
安乃近的主要成分是氨基比林和亞硫酸鈉,這種退燒藥在國內外都造成過嚴重的不良反應和死亡案例。服用此葯的副作用包括白細胞減少,免疫力下降,並引發各種感染。所以美國在1977年就已經禁用安乃近。
安乃近的可怕,藏在以下資料庫中:
早在2002年,我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集有關安乃近引起的可疑藥品不良反應數據中包括:
過敏性休克11例,其中7例死亡;
血液系統反應16例,其中1例死亡;
皮膚及其附屬器反應31例,其中4例死亡;
泌尿系統反應17例,其中5例死亡;
消化系統反應9例,其中1例死亡;
另有呼吸心跳停止、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反應8例,其中1例死亡。
(數據來源: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2期)
以上病例還不包括各個地方監測中心收錄的不良反應病例。
觸目驚心的病例!
至此,你應該明白美國等國家為什麼要禁用安乃近了。
事實上,早在1982年,我國已經淘汰了「復方安乃近片劑」這種葯,但留下了「安乃近片」、「安乃近注射劑」、「安乃近注射液」等葯。直到2017年6月22日,我國葯監局網站可查的安乃近生產批准文號仍有1339個。
現實是那麼無奈。為了身體健康,請不要再服用安乃近了!尤其不要給小孩服用安乃近。
請灸友們注意一點,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兒童推薦的安全退燒藥只有兩種: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除此以外的退燒西藥,請堅決說不,保護自己的孩子。
艾灸大椎治療感冒
中國有句老話,「是葯三分毒」。
所以,在嚴重的副作用面前,感冒發燒打點滴的作法已經被全年叫停。
所以,在嚴重的副作用面前,曾經的退燒神葯「安乃近」也在幾十個國家被禁用。
但是,現在正是流感高發的季節,有的醫院排隊挂號的一天就有1800多個。孩子是個寶,一旦孩子感冒發燒,家長就急了,就慌了。為了給孩子及時看病,有的家長花3700多元去私立醫院掛急診(見相關新聞)。
面對流感發燒,面對緊張的醫療條件,家長該怎麼辦?
在微信群里,秦忠軍醫生分享了一個流感艾灸病例——
昨天我樓上一客戶過來,一看小孩渾身沒有力氣,精神狀態不佳,家長說不發熱,我本能反應孩子肯定發熱,我先試了下,體溫38.3℃,看了舌苔,大白,脈浮,渾身肌肉酸痛,典型的風寒感冒。我以艾灸大椎,風池,考慮到患者頭疼,我灸了40分鐘左右,又量了下體溫,發現,患者體溫升到38.9℃,我趕緊調理方案,把熱引向大腸,主要灸曲池,外關,合谷,雙側,又加了足三里,囑咐回去多喝水,明天觀察,如果高熱還不退,趕緊換第三套方案,吃中藥退熱。今天第二次來調理,體溫37.6℃,艾灸大椎35分鐘,風池,後背膀胱經疏通。最後做完37.3℃,體溫已經降下來,中途孩子吃過抗病毒藥,但是媽媽開車過快,全都吐了。這是用艾灸調理流感的一個案例,很典型。囑咐回去喝點紅糖生薑水,多喝溫開水。艾灸真的可以治療感冒發熱。
艾灸能退燒,連吃西藥不能降下來的發燒也能退下來。
《山東中醫》雜誌2017年第十一期刊發了石剛等人撰寫的研究論文《「火郁發之」理論指導艾灸退熱探索與經驗》,在論文中,有個病案值得灸友借鑒和學習。
王某,男,2 歲多,2015 年3 月26 日來診。家長代述:反覆高熱40 余天,體溫39.5~42.5 ℃。現病史:患兒從2014 年年底即開始感冒發熱,於社區門診輸液治療,效差,且發燒較前加重。後入省級某兒童醫院,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頭孢類抗生素、青黴素及地塞米松等聯合應用( 具體劑量不詳),不效, 體溫由入院前39.8 ℃升至40 ℃居高不下,後升級抗生素用泰能、地塞米松加量,體溫最高升至42.5 ℃,期間由於高熱驚厥2 次,行腦脊液檢查2 次,排除腦脊髓膜炎等,修改診斷為「癲癇發作」。後家屬因患兒體溫持續不降且診斷不明確,轉診於省級齊魯某醫院。住院1 周病情無明顯緩解,考慮住院方便問題,又轉回兒童醫院,發熱峰高42 ℃,偶可降至39 ℃。後自動出院,輾轉尋求治療不效,經人介紹來求診。現症見:患兒面黑紅,瘦乾枯,食慾極佳,生病打針後尤其嗜食,扁桃體2 度腫大,上散布數個點狀白痂,大便不通。刻下體溫40.5 ℃。脈診:整體脈澀數。右寸脈包囊狀圓暈,其上數個沙點狀硬點,澀濁熱數。右關脈大硬呈包囊狀突,滑濁上熱之象。
分析:整體脈澀為津液虧耗之象,數為熱。右寸脈包囊狀圓暈提示上呼吸道火毒瘀滯;澀濁熱數,提示痰瘀毒火旺盛、津液虧乏。右關脈大硬呈包囊狀突,滑濁上熱提示胃火旺盛。結合患兒的臨床表現,發熱原因定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化膿無疑。但為什麼抗生素不斷使用或升級均效果差,從脈象上可得病機——原因在脾胃。 患兒嗜食是關鍵。 患兒食慾好,胃腸濕火集聚,上延沖及咽喉,致使毒火上感。但治療過程中,激素使用使得患兒胃體受影響,胃瘍漸生——右關脈大硬呈包囊狀突是其病機脈象,患兒胃部不適因年幼感受不清,表達為飢餓,家長老人疼惜孩子天天補以肉食,不停進食,進入惡性循環。食積加重,火毒越積越多,激素加量,胃火越旺。
治療處置:
中藥內服:銀翹散加葛根芩連湯加小柴胡湯加減,藥用:連翹15 g,金銀花20 g,牛蒡子15 g,蘆根40 g,葛根20 g,黃芩10 g,黃連5 g,柴胡15 g,玄參15 g,陳皮15 g,生山楂15 g,萊菔子10 g,水牛角30 g,赤芍15 g,石膏30 g。3 劑,日1劑,水煎頻服。
艾灸療法:使用「艾的」立式艾灸儀,以20 g 艾絨燃燒,艾灸百會及神闕穴,兩台同時進行。30 min 艾灸結束,手摸患兒頭部,體溫似升高,額頭烘熱,面色紅赤,略有煩躁,脈數兼澀,較前稍大。囑依上法再行一次艾灸,又過30 min 灸完,手摸額頭熱勢不退,但略有潮熱感,似有汗出,六脈洪大數,認為乃體內毒邪被艾火引發,鼓盪激越之象。囑行第三遍艾灸,灸至一半,患兒睡著,家長擔心,多次詢問會不會熱厥休克,摸患兒額頭,汗出,熱勢下降,脈洪,較前脈勢減弱。量體溫38.5 ℃。家長喜極。
囑此後多飲水,禁肉奶蛋等高蛋白高能量飲食,禁吃各種外買垃圾食品,食以粥類蔬菜湯水。晚上回家後煎服中藥灌服,至夜間9 時,患兒家長電話述體溫復升至39.8 ℃,但患兒精神不差。囑觀察,必要時服用西藥退燒。
次日複診,述昨夜體溫最高升到40 ℃,未等灌服退燒藥,已出了一身汗,汗後測體溫即降至38 ℃。囑中藥繼服,繼續艾灸3 次,體溫維持38 ℃未再上升。第三日晨起家長來告,患兒體溫37.5 ℃。上方繼續。第四日體溫36.8 ℃。艾灸減至每日一次。中藥繼服3 劑。至第六日葯盡,體溫完全正常未再反覆。
從上述這個病案可以看到,反覆高熱40多天,抗生素治療無效,最高溫度達到了42℃,但是,通過艾灸配合中藥的治療,幾天時間就體溫恢復正常了。
艾灸療法退熱具有如下特點與優勢:
其一,減少了治療痛苦,不用吃藥和打針。
其二,療效快。治療時間明顯短於現代醫學治療。外感初起發熱,艾灸百會一穴,都可以在數分鐘內出現熱出身輕的效果。
其三,艾灸退熱過程,患者往往有鬱熱外出的暢快感,可以避免或越過體溫上升期的發冷、寒戰等表現;小兒發熱時精神萎靡或煩躁癥狀艾灸後可迅速改善。
其四,艾灸退熱的後作用持續時間久,且反覆發作率較低。
其五,艾灸退熱無不良反應。
其六,艾灸退熱較為經濟方便。
艾灸是我國傳統中醫療法中的物理和藥理相結合的療法,為純天然的自然療法。面對西藥治療發熱病症存在對胃腸系統、血液系統、肝腎功能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艾灸真的是一種不錯的退燒辦法,綠色無害,安全快捷。正如石剛等人在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同時艾灸百會、神闕,無論對錶里、虛實之熱都具有非常好的退熱效果」。
艾灸為什麼能退燒?
《黃帝內經》中「火郁發之」理論是艾灸療法「以熱治熱」的理論源頭。艾火能把體內的鬱熱外發出去,自然也就達到了退燒降溫的效果。
明代李梴的《醫學入門》也揭示了艾灸退燒的奧秘,那就是艾灸可以「引鬱熱之氣外發」。
宋代《聖濟總錄》曰:「凡灸後卻似火焮痛,經一宿乃定,即火氣下徹。腫內熱氣被火奪之隨火而出也」。
《理瀹駢文》中也提到:「若夫熱證亦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行熱,使熱外出也。」
現代針灸學家周楣聲連續三年對流行性出血熱這一嚴重的發熱性傳染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艾灸有退熱、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功能,並有抗休克、防治腎功能損害、改善臨床病狀和縮短病程的作用。
魏稼在《熱症可灸論》(刊發於《中醫》雜誌1980年21期)一文中寫道:灸法可以以熱引熱,使熱外出,以達透泄熱毒之效。
艾灸療法治療流感發燒,它的退燒作用已經在各類臨床研究中得到驗證,也在無數灸友的實踐中得到證實。
請灸友記住,艾葉有宣通發散、疏解表熱、調理臟腑、清瀉里熱、拔毒瀉熱、引邪外出等功效,艾葉的性味功能決定了艾灸在熱證方面的獨特應用。
艾灸退熱的常用穴位選擇
經過反覆臨床篩選和效果比對,選擇百會、神闕同時艾灸作為外感發熱、外感合併內傷發熱的首選固定組穴,對於臨床常見發熱病症基本普遍適用。篩選過程如下:
1、 引熱外出首選百會
艾灸大椎、至陽、湧泉、百會、風池、合谷等穴位都有退熱作用,經反覆比對,發現百會為引熱外出、開竅醒腦首要穴位,效果優於大椎、風池、合谷、至陽等(以上穴位的退熱效果依次漸降)。
2、 合併胃腸癥狀加中脘
因很多發熱患者不獨有肺系癥狀,易伴有胃腸癥狀,包括胃寒、胃熱、胃積食,對症選用中脘配合百會穴艾灸,發現效果比單純艾灸百會退熱好。
3、虛人外感加神闕
臨床研究後期發現,一些患者身體有氣虛、陽虛、陰血虧虛等虛弱情況,需要補益;同時觀察到一些患者如果灸量過大,容易發散過度致虛;或者一些患者本身即為虛人外感,以艾灸療法引邪外出時很容易加快正氣隨灸散失,造成或加重機體臟器或氣血陰陽虛損,經觀察發現以百會配合神闕穴,即以神闕代替中脘穴既可溫通又可補益。
今天,艾灸君把艾灸退熱介紹得很詳盡,希望能幫到大家學以致用,讓孩子遠離抗生素、遠離西藥的毒副作用。
最後補充一點。我覺得這點很關鍵。那就是艾灸的溫度問題。如果你的艾灸退熱效果不佳,也許你是艾灸溫度出了問題。
在醫學論文《不同溫度灸法的退熱作用與體溫調節中樞溫度敏感神經元活動的關係》中,作者研究發現,灸法強度為皮溫47℃時可以產生明顯的退熱作用,但是40℃的艾灸強度,則退熱效果不明顯。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只做公益分享,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不代表本平台意見。
TAG:黃帝內經養身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