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潛意識中,你期待孩子成為照顧你的人
GIF
作者 | 胡慎之
『用心養育,用愛陪伴』
天空之城
久石譲
00:00/00:00
對於網路上「陪孩子做作業的媽媽傷不起!」的話題,網友們有很多不一樣並令人忍俊不禁的看法,雖然大多數人以一種調侃的方式討論這個話題,但是其中的辛酸也著實讓父母們感到疲倦。
當前,中國的學校教育,特別是一些公立學校,對孩子在學業上的培養非常重視。學校也會對家長做一些要求,比如家長必須陪同孩子做作業,或者家長要給孩子檢查作業並簽字等等。
對於這種情況,有人認為批改作業本來是老師的責任,不應該讓家長來承擔。對此,老師們也表示很委屈,希望家長能夠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這話似乎並沒有什麼錯誤。
實際上,家長們對於陪孩子做作業這件事情倍感壓力。有些孩子做作業要花兩三個小時,這時,家長會覺得這是一種負擔。
孩子之所以厭學,不願意做作業,實際上是對父母和老師的一種攻擊。父母開始焦慮,想讓孩子很好地完成作業,就會主動地陪伴孩子做作業。那麼,在這裡我們需要理清邊界,作業是誰的責任,是誰是事情。
其實,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認清,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嘗試對孩子說:「這是你的作業,媽媽可以幫助你,但不能一直陪著你。從現在開始,你自己做作業,有困難的話,你需要儘力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媽媽一定會幫助你。」
1
之前有一位媽媽在網路上向我求助:「我上了一天班已經很累了,回到家還要陪孩子做兩三個小時的作業,這讓我有點力不從心。有時孩子還會開小差,東摸摸西摸摸,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看著自己心裡特別焦慮煩躁,甚至會控制不住向孩子發脾氣。發完脾氣後,又對孩子感到很內疚,這種狀態要怎麼改善呢?」
在這裡可以看出,媽媽在回家後就進入了一個戰鬥的狀態,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配合,那麼自己的情緒就會不受控制地發泄出來。除此之外,當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不那麼好時,從陪做作業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進入了備戰狀態。
於是,我問了那位求助的媽媽幾個問題。
我說:「當你的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如果有一道題他不會做,或者做錯了,你當時有什麼感覺。」
那位媽媽說:「覺得孩子太笨了,這麼容易的題都會做錯。」
我說:「孩子之所以要去學習,是因為他還沒有完全掌握知識,因此,犯錯是一定的。當你覺得孩子很笨時,你心目中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她說:「我從小到大學習根本不需要人擔心,而且也非常順利,在各方面成績都很優秀,後來在工作上的能力也不錯,根本不需要爸爸媽媽操心。」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問題。
第一、那位媽媽似乎把孩子和幼年的自己做了一個比較,同時也希望孩子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當孩子不能成為她想要的樣子時,她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而無法承認這種挫敗感時,就會用憤怒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對孩子而言,會感到不被承認和不被肯定。
第二、媽媽對孩子的抱怨,是想表達自己的委屈。
當看到孩子沒辦法很好地配合你去完成作業的時候,你會想到自己的辛苦——工作太累了或者給老師陪笑臉,這時你會覺得很委屈,儘管你付出了那麼多,孩子依然沒有變得聰明,達不到你的理想狀態,同時你會感到很挫敗。
第三、媽媽很難過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需要被照顧的心聲。
工作上的壓力讓人很焦慮,希望這時家裡有一個人配合自己,比如丈夫能夠代替自己關心孩子的學業。但是,丈夫的工作比較忙,經常出差,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孩子的學習。那麼,在這種無人分擔壓力的狀態下,媽媽希望孩子能意識自己的問題,比如能很好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孩子做到了這一點,媽媽就會感覺到被照顧。實際上,這時孩子成為了照顧媽媽的人,而這一切在媽媽懂事乖巧的幼年裡並沒有獲得。
孩子的懂事乖巧,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父母省心,原因是她並不覺得自己的父母能夠很好地愛自己,於是採用這種方式來獲得爸爸媽媽的愛。
如果家裡有很多兄弟姐妹,孩子會得到一種生存策略——讓父母省心,比如,學業考一百分,或者拿到獎狀,然後爸媽會說:「你真聰明,不用我們操心都能考那麼好。」這時孩子才會在家裡有存在感,爸爸媽媽才會關注她。但其實,孩子的內心是孤單和悲傷的,只是她沒辦法訴說。
因此,在陪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這種無助感又一次被激發出來。特別在自己很累的時候,就越希望孩子能夠配合自己。這一刻,媽媽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需要被照顧的對象。
2
有一些媽媽雖然在取悅或者討好身邊的人,比如老師,但同時內心對自己的行為是羞恥的,認為這是向強勢低頭,也就意味著自己是軟弱的,因此,對於討好的對象會有一種強烈的憤怒感,但這種憤怒被壓抑得很深。當很多媽媽在指責或者打罵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可能把自己內心的憤怒感和羞恥感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這樣一個人。所以,當孩子做不好作業時,可能會看到的是一個憤怒或歇斯底里的媽媽。
這實際上也可能是媽媽無法面對自己在曾經的成長過程中一些糟糕的體驗。比如那位求助的媽媽和我說過,她之所以成為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是因為她曾經被羞辱過,而羞辱她的恰恰是自己的親生媽媽。她在家裡排行老二,媽媽希望她能幫助家裡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事情沒有做好,媽媽就會用很難聽的語言責怪她,羞辱她,久而久之,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這種感覺一直以來都被她壓抑得很深,她努力地做一個好媽媽、好妻子,或者好員工,希望從中被重視、被照顧。所以,當孩子沒有體貼到她的努力和辛苦,沒有好好配合自己寫作業時,她是崩潰的。
確實如此,有些媽媽只看到孩子沒有做好的事情,並為此而感到難過,但這是孩子沒有辦法理解的。因為孩子太小了,他無法和媽媽有很好的共情,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是媽媽覺得自己太笨了或者媽媽生氣了,從而認為媽媽不喜歡自己,甚至覺得自己好像總是給媽媽惹麻煩,那麼自己可能是一個比較糟糕的人。
這一切可能會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例如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不敢表達,而這些被壓抑的東西會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比如丟三落四,拖延。
3
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關注,並且被認同。
特別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孩子會因為被關注、被認同,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並且願意積極地參與很多事情。但是當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的時候,孩子內心產生一種權力的鬥爭,就會和媽媽爭奪這種權利——到底是我被看見,還是你被看見。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是一個八歲的男孩,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玩,那個孩子跟我說:「叔叔,你是心理學家,我媽媽她很暴躁,你說她是不是到更年期了?」然後我問:「為什麼這樣說?」他說:「你看啊,過一會兒我媽就要我去做作業了。其實我今天的作業不是很多,但是不管我的作業多不多,媽媽一定要我做夠時間。」
後來,我發現,這個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會拖延,比如做兩分鐘的作業就會跑出來一趟,或者要媽媽陪著自己做作業。這時,媽媽和孩子已經進入一種權利的鬥爭了,就是你不讓我看電視,那我也不讓你陪客人聊天,所以,到底是孩子在控制著媽媽,還是媽媽在控制著孩子?
當孩子通過權力鬥爭還是沒辦法獲得認同,或者父母依然沒有看見她內心的感受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反叛,並進入了攻擊的狀態。
這種戰鬥狀態,是孩子想呈現自己能力的一種表現。如果父母這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就會給父母出更多的難題,比如孩子會說:「媽媽你不是很厲害嗎?怎麼連這個也不會。」這很容易打破父母的自戀,甚至會讓一些父母感到惱羞成怒。
4
有一種情況,對於全職的媽媽來說,她需要在陪孩子做作業或者在家庭事務上獲得價值的認可,所以,哪怕孩子不用媽媽陪著,媽媽也會主動呆在一旁。
曾經有一位全職媽媽向我這樣抱怨:「我都沒有一點私人時間,天天要陪著孩子做作業,還要幹家務活。」
我問她:「如果有一天孩子不用你陪著做作業,你也不用幹家務了,你會做什麼?」
她忽然之間發現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因為之前的生活就像程序一樣被設定好了,不能承受任何改變。
當我們意識邊界存在的時候,責任就該被分攤。如果我們能更好賞識自己的孩子,並且信任他,那麼是不是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呢?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所謂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讚美賞識,讓你期待的事情發生。也就是當你用心看見你的孩子時,要學會賞識他,孩子會在你的不斷肯定和鼓勵下,完成更高的目標。比如孩子原先是兩個小時做完作業,但是今天一個半小時就做完了,這時我們需要給予孩子肯定。孩子會感受到你的認可和肯定,由此更有動力越做越好。
只有我們真正地認同孩子,孩子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如果我們心裡有一個理想的孩子,那麼看到現實中的孩子時,我們是皺著眉頭的。
作為父母來說,我們會欺騙自己說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沒有想過可能你愛的不是現實的孩子,而是理想中的孩子。如果爸爸媽媽內心有這樣的想法存在時,那麼要重新審視自己了。
其次,我們不應期待孩子來照顧我們的情緒。如果感到委屈或者難過時,我們要學會自己處理,而不是期待孩子成為照顧自己的人。
最後,用心養育,用愛陪伴,更多的是要看我們自己是否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當我們理解了孩子的陪伴需要愛時,我們再去審視在孩子做作業過程中自己的心理狀態時,也許可以給自己一些啟示——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也要成長。
胡慎之老師的兩本新書馬上就要面世了!
《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0~3歲嬰幼期)
《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3~7歲兒童期)
爸爸媽媽人手一本居家養孩必備!
敬請期待~
TAG:胡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