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碗暖暖的臘八粥

一碗暖暖的臘八粥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這是一首流傳十分廣泛的過年童謠,隨著臘八節的到來,正如童謠唱的那樣,年味越來越濃了。那麼開啟中國人過年慶典的臘八節是如何產生的呢?臘八節又有怎樣的風俗呢?

漢代人怎麼過臘日

要說「臘八」,得先說說這個「臘」字。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云:「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臘」起源於上古時代對百神的歲終大祭,舉行歲終大祭的農曆十二月便是臘月,而祭祀的具體日期就是臘日,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

對於「臘」的解釋,不止一位學者認為「臘」通「獵」,漢代應劭的《風俗通》就說過:「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祭先祖也。」中國人雖然很早就進入了農耕生活,但遊獵生活的一些習俗延續到了農耕時代,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風俗十分重要。用打獵獲得的動物祭祀先祖,這是一項起源甚早的歷史傳統,因為是用動物的肉祭祀祖先,所以「臘」字很自然地是以「月」為偏旁。

應劭還說:「臘,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是從歲時特點來說「臘」,「臘」位於舊的一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即將來臨的時間節點上,對於以農耕為本的中國人而言,這樣一個時間節點自然萌發出了感謝神祇庇佑豐收有成、期盼來年風調雨順的深切情感。

那麼,漢代人是怎麼過臘日的呢?《四民月令》這本書為我們描繪了東漢大家族是如何過臘日的。臘日這一天要「薦稻、雁」,古人一年四時都有向神祇祭獻的禮品,《禮記》便提到庶人春獻韭、夏獻麥、秋獻黍、冬獻稻,此外獻韭的同時要配以雞蛋,獻麥的同時要配以魚,獻黍的同時要配以小豬,獻稻的同時要配以大雁。漢代在臘日獻稻、雁,延續了《禮記》中冬季祭禮的做法。

漢代人過臘日,前前後後都有不少事情要做。比如臘日前五天要殺豬,前三天要殺羊,前兩天要打掃衛生,把該準備的食物準備妥當,到了臘日這天就可以用豐盛的食物祭祀先祖和五祀。這裡簡單說一下何謂「五祀」,「五祀」就是對住宅內外的灶神、門神、井神等五種神祇的祭祀,不同典籍對「五祀」的記載略有不同。

臘日第二天,《四民月令》說這一天是「小新歲」,有的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小年的來源,這一天可說是人神共樂的日子。家中準備好酒進獻給祖先,也進獻給家中的尊長。這一天還要向君王、老師、鄉中耆老拜賀問好。臘日第三天,結束了家中的祭祀後,「乃請召宗親、婚姻、賓旅,講好和禮,以篤恩紀」,將溫暖傳遞到家庭之外的賓客旅人中,使和諧擴散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臘八節是怎麼來的

臘日和我們現在熟悉的臘八節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節日,臘八節的起源與佛教有密切的關係。唐代詩人孟浩然有一首詩《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詩的最後四句說「講席邀談柄,泉堂施浴衣,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古代寺廟大多開設浴堂(即詩中所謂的「泉堂」),實力雄厚的寺廟還能開設典當行等附屬設施。浴堂之設,不僅方便僧人及投宿其中的旅人,實際上還與浴僧的習俗有關。

相傳臘月八日,釋迦牟尼降服六師外道(古印度不信佛法的六個思想派別的宗師),釋迦牟尼隨後廣泛說法以度眾生,眾生遂有「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的意願,這便是古代浴僧的習俗。

除了浴僧之外,還有浴佛的習俗,下面從記錄北宋都城開封日常生活的《東京夢華錄》中摘出的這條史料即提到了這種習俗,不過我們的重點卻可以放在「臘八粥」上。《東京夢華錄》說臘月初八日,街頭巷尾常有僧尼三五人結成隊伍念佛,並且用材質上好的盆子安放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挨家挨戶進行教化。城內規模較大的佛寺都舉行「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這是關於「臘八粥」最早的記載,不過沒有具體說明是用什麼原料來熬制的,好在宋人呂希哲在《歲時雜記》中提到了,「以乳、蕈(泛指菌類)、胡桃(核桃仁)、百合等造七寶粥,亦謂之鹹粥」。

臘八粥與佛教的關係匪淺。不過,也有學者給我們指出了另一條思考的路徑——「我國自先秦時期以五穀雜糧祭祀農神,也逐漸演變為以五穀雜糧熬成粥以祀農神」,在「事神以事生」的認知中,加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外出化緣、施主以粥施捨之事極為常見,因此「臘八節,世人以臘八粥齋僧是順理成章之事」。這種解釋強調從祭祀農神的角度來認知臘八粥的起源,因此能夠發現臘八節在傳播過程中對古已有之的節日和禮俗的借用,而這一借用隨著時間的流逝產生了一些戲劇性的效果。

一碗暖暖的臘八粥

臘日和臘八節本來是來源不同、習俗也不同的節日,宋人對此還是十分清醒的。不過,隨著臘八節的逐漸流傳,到了明清時代,不獨是普通百姓,就是讀書人,也將臘日與臘八節混為一談,臘八節的宗教意涵逐漸褪去乃至終於被人們遺忘,我們今天提到臘八節時,多半想到的是美味的臘八粥。

雖然臘八節還產生了臘八蒜、臘八豆腐、臘八面等食俗,但橫掃大江南北、最受大家喜愛的還是臘八粥。有意思的是,臘八粥宗教意涵弱化的過程,也是臘八粥變得越來越精緻的過程,到了清代,一碗臘八粥的原料已經多得令人眼花繚亂。

記錄清代北京市井風俗的《燕京歲時記》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即榛子肉)、松子及白糖、瑣瑣葡萄(葡萄的一個品種)以作點染」,如此看來清代的臘八粥是甜粥。

《燕京歲時記》

還說每到臘月初七日,要提前準備好上述食材並要連夜熬制,這樣臘月初八日一大早就能吃到美味的臘八粥,「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還有更加講究的人家,則將紅棗、桃仁做成獅子之類的造型,「以見巧思」。

臘八節在逐漸得到流傳的過程中,也吸收了臘日的一些元素,最明顯的便是臘八節成為過年慶典的開端,中國人過年最講求的便是濃濃的親情,家人團聚在一起、追憶我們的祖先,這都是與臘日的內涵一脈相承的。

走筆至此,不由想起了冰心的《臘八粥》,經典性的文本在塑造我們對節日的想像時影響重大。冰心在《臘八粥》中寫到幼時母親每年臘八都要熬一大鍋臘八粥,製作臘八粥可以「清理廚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冰心的母親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每一年都要做臘八粥,到冰心有了自己的第三代時,這一傳統仍未中斷。

一碗臘八粥,串起了五代人,串起的是家的溫暖。在一碗臘八粥中,我們品嘗到的不僅是悠久節日的深厚內涵,更是一份家人之間的濃情蜜意。就在這濃情蜜意中,我們迎來新的一年。

據 《中國紀檢監察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文摘 的精彩文章:

【周末養生】老人的鈣都白補了嗎

TAG:北京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