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八祭│唯有山西共我飯蕨薇

臘八祭│唯有山西共我飯蕨薇

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里攢著老太原的多少鄉愁啊!

老太原人的歌謠里,最流行的一首就是《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吃幾天,哩哩啦啦廿三。」可見,臘八這一天就是大年的前奏曲。

在老太原城裡,到了臘月初八,太原人就盤算著過年的事情了。不管是有錢人家還是沒錢人家,這一天家家戶戶都飄著臘八粥的香氣,香氣的那一頭就是年味了。如今,臘八粥依然熱乎如故,泡臘八蒜的習俗也未改,即使壓力頗大的年輕人一大早也要直奔餐飲店買一碗八寶粥,熱乎乎地喝下去,身上的寒氣一掃而光,整個人都暖融融的。但你是否知道,早先老太原的臘八節還是與祭祀緊密相關的一個節日,俗稱「臘祭」。

「臘祭」之名,始於周代。《周禮》記載,天上有8位專門指導人間「科學種田」的神仙,它們分工細緻,各司其職,有主管農作物長勢、收成的神仙叫先嗇神神農,有促成種粒發芽生根開花及至結穗的神仙叫司嗇神后稷,有始創田間廬舍、開闢道路、劃分疆界的神仙叫郵表畷神,有管理河流水渠的神仙叫水庸神,乃至負責消滅啃食毀壞莊稼的田鼠、野豬之害的神仙叫貓神、虎神,等等。為了祈盼來年五穀豐登,周天子每年都要隆重地祭祀這8位神仙,祭祀的日子就定在舊年的末尾——臘月,所以早先的「臘八」曾叫做「祭八神」。

周天子的祭祀供品當然豐盛精緻,但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年代,普通百姓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閑余的肉食,他們最實用的「祭祀」就是去河邊打冰。因為臘八前後的日子處於「四九」的節氣階段,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此時的河冰凍得非常結實,體積也增大了。把河冰打開,搬運回家,蒙在肥料堆上,待氣溫回升時,冰塊邊融化邊漚肥,這叫融冰漚肥。明年一開春,是莊稼地里上等的農家綠肥。所以,臘八在民間最早的講究就是打河冰,是農事的一部分勞作。

佛教傳入中國後,恰逢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修成道的日子,叫「佛成道日」,這是佛教中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寺院要舉行誦經念佛,還要煮粥敬佛,這粥就叫「臘八粥」。老太原人也有臘八吃粥的習慣,但由於貧富差距,臘八粥的8種食材也大不一樣,可主料糯米或小米肯定是要有的,紅棗也是要有的,有錢人家放蓮子、桂圓,沒錢人家煮黃豆或綠豆。但是古人有打河冰的習俗,佛教是煮臘八粥的禮儀,老太原人將二者糅合,包容接納,就構成了民俗學裡的交叉變異性,敬佛也延伸成了敬神。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了自己的神靈,如門神、路神、窯神、灶王爺……臘八這一天就成為老太原人與諸路神仙「對話」的日子,臘祭就成為中外結合、驅邪禳災的「冰粥」儀式了。

臘八的前一天,家庭主婦將臘八粥食材擇好浸泡,第二天一大早起來,主婦熬粥,當家的男人則去河邊打冰。臘八粥熬好後,盛出來的第一碗粥不能自個兒吃,必須虔誠地敬神。當然,這一天的祭祀並不隆重,如同撒胡椒面一樣,把各方神仙都打點到即可。此時,主婦畢恭畢敬地端著第一碗粥,用木勺(不能用鐵勺、銅勺)舀出些許粥來,先到自家院子的大門口,往門環上磕一點粥,這是敬門神;回頭向照壁上的土地神龕前磕一點粥,這是敬土地爺;回院後再到「出氣」(廂房北牆與正房之間的空距,亦稱「風岔」)磕一點粥,這是敬風神;到廚房門上磕一下,這是敬灶王爺;到大樹身上磕一下,這是敬樹神……勤快點的再到院外的路口、井台及磚窯上,各敬路神、井神和窯神等,邊敬神邊默默祈禱著,這第一碗粥就都分敬了眾位神仙。

及至當家的男人打回來河冰後,把大冰塊蒙在肥料堆上,男人用碎冰在每個臘八粥磕過的地方再補磕點冰碴子,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早熟早收。以後的「打河冰」又逐漸演化成了吃「臘八冰」,在臘八的前幾天,人們用盆盛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把凍好的冰脫盆分離,敲成碎塊,咂摸著吃點。據說臘八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後一年都不會肚子疼,這事兒老太原人還有一句俗話:「臘八的冰,吃煞不肚疼。」雖然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這就是老太原人中外習俗綜合而成的「臘八祭」。至於喝臘八粥,還有的村子講究喝粥的具體時間,必須在太陽未出來時喝,不然會害紅眼病的。

也真的佩服老太原人的想像力,一碗臘八粥,一塊河冰,竟然也和祈求五穀豐登、歲歲平安的祭祀活動聯繫在一起,也該說它展示了農耕社會最純樸的願望吧。如今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臘八節日的豐盛之中已早沒了昔日臘祭的蹤影,但在千年後的民俗文脈的流淌中,我們依然能體驗到太原人那種「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的鄉愁情結。

山西各地臘八風俗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音讀 Zha )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蜡。《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蜡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伙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蜡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饑。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煙、蠟光,很是莊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裡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糊口。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里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滷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榦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一碗臘八粥送給老師。這也是家長們對老師辛苦一年,表示的一點敬意。

臘八節,婁煩縣等地習慣「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這些地方,位於山區,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對農作物為害不小。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體現了對麻雀為害的憎惡。

臘八節,當年成婚的小夥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孩子們則喜歡到河裡打冰塊,順便在冰上做滑冰遊戲。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內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臘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塊所化。

與臘八節相關,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五豆飯大體分兩種類型。長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紅豆、黃豆、綠豆、豇豆、豌豆,製成粥飯。運城等地是將大豆、小豆、紅豆、綠豆、豌豆等五種豆子煮熟後,下麵條食用,稱為吃五豆。民間有「吃了五豆,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月初八,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是把剝得乾乾淨淨的紫皮蒜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然後倒進滿滿一瓶醋,用紙糊住瓶口,密封起來,等到除夕時再把這「臘八蒜」的瓶口打開、食用。

「臘八蒜」,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這種蒜醋,常常用來蘸餃子吃,味道相當鮮美,而且蒜的色澤逞青綠色,分外好看。吃在嘴裡,並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晉中、太原一帶城鄉臘月初八腌制的一種食品佐料。

2016年1月14日,在太原百年老字號寧化府老陳醋銷售點,眾多打醋的市民排起了長隊。在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我國北方有「醋泡蒜」的民俗,又稱腌「臘八蒜」。隨著臘月初八的臨近,市民們開始買醋著手腌「臘八蒜」。山西晚報劉江、胡續光攝影報道

過了臘八節,民間就認為是已進入年節,要為過大年做準備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攤煎餅,趕集置辦年貨。正如一首兒歌所唱,「臘八到,過年了。爺爺好喝老白燒;奶奶愛吃胡花椒,媽媽要扯花布料,娃娃要響大麻炮,樂得爸爸哈哈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山西景區,你的名字里,藏著最美的情詩!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