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新生代」老人,城市準備好了嗎

面對「新生代」老人,城市準備好了嗎

老人們在張家口市宣化區宣赤路北社區「養老驛站」內的文化娛樂室扭秧歌。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老李退休後在郊區租了個農家院,享受種菜摘果的田園之樂。2017年初,升級為爺爺的他每天坐近4小時公交,往返兒子家帶孫子。這強度年輕人都有些受不住,老李卻不覺得累,他說:「退休了閑不住,找點事干精神好。」

老李是一位典型的城市「新生代」老人。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說:「當前,老年群體發生了結構性改變,有錢、有閑、有意願過上高品質養老生活的『新生代』老年人在逐漸增多。」

據了解,中國老齡人口預計2025年突破3億人。面對不斷增多的「新生代」老人,城市養老準備好了嗎?

「居家養老」是主體也是短板

居家養老社區的支撐條件尚待優化,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仍需完善,社會力量進入養老領域存在顧慮

目前國內的城市養老體系中,居家養老仍然是主要方式,有關「居家養老」的話題也就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所謂『居家養老』是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現代的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結合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的最大短板。」吳玉韶認為,今後無論國力如何強大,政府如何強化養老責任,社會化養老服務如何發達,家庭養老都不會過時,特別是家庭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親情關愛等是其他養老方式難以替代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施子海認為,居家養老社區的支撐條件尚待優化,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仍需完善,社會力量進入養老領域存在顧慮,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

當前,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總量不足、結構失衡、質量較低的問題,主要在於社區服務基礎薄弱,政策扶持聚焦不夠,專業組織發育滯後,支付機制尚待建立。

有關專家介紹,西方福利制度改革正轉向支持家庭。西方福利國家在反思傳統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發展型社會政策」或「積極福利」新模式,重新界定政府家庭責任界限,強化家庭功能和家庭責任,從戰略發展角度給予家庭積極的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表示,要夯實居家養老基礎,不斷創新社會化養老模式,不斷完善居家養老的支持性政策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推進醫養結合與長期照護體系建設。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逐步建立支持家庭養老的政策體系,支持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和承擔照料責任。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彙集,引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機構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創新服務模式,提升質量效率,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

民政部、財政部在2016年啟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鼓勵社會力量管理運營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的龍頭社會組織或機構、企業,使社會力量成為提供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主體。首批試點地區包括北京市丰台區等26個市(區),第二批試點地區包括天津市南開區等28個市(區)。

養老模式不斷創新

養老服務不是完全新建設施、重構系統,應是現有服務系統和服務資源適應老齡化社會的轉型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全國老齡辦在地方申報的基礎上,經過評審、地方複核、網上公示等程序,在全國範圍內遴選出75個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反映出各城市正不斷加速創新,推動養老服務業提質升級。

比如,北京市著力構建四級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北京市先後出台《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十條政策》等政策,加速構建起市、區、街(鄉鎮)、居(村)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實施居家養老幸福工程。截至2017年11月底,北京已建成並運營養老服務驛站380家,其中2017年新建230家養老服務驛站,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天津市靜海區康寧津園創新發展高品質大型養老綜合社區。康寧津園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可為4500名老人提供全方位養老服務。它由老年公寓、醫院、養老院、中央廚房、溫泉理療中心組成。康寧津園提出全齡化、全模式、全程持續照護的「三全」養老新概念,將機構養老、社區集中養老、園區居家養老三種模式融為一體。

長春市啟動實施養老綜合PPP建設項目。該項目主要分為三個子項目,即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項目、托老服務中心項目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項目。項目以醫養護一體化為主要理念,通過物聯網、智慧醫療等技術手段,最終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健康、需求等多樣化問題。

廣西梧州市建設「雲家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從2014年開始,梧州市萬秀區政府投入330萬元財政資金,建設萬秀區雲家庭服務中心。該中心利用現代互聯網和雲服務平台,為轄區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急救報警、家政預約、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適合老年人的服務項目。

江蘇省常州市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集聚區目前已有各級醫療機構175家,投資6.2億元建成國際頤養中心,投資近5000萬元建成常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發展1家老年社會服務發展中心。

在這些創新實踐中,既有新建項目,也有對已有資源的整合升級。「居家養老服務不是完全新建設施、重構系統,應是現有服務系統和服務資源適應老齡化社會的轉型。」吳玉韶說,要適應全齡型、大整合、大社區理念,以社區服務覆蓋養老服務。要整合社區內機關單位、物業、家政、商業各類資源,通過調整、轉型、升級,開展為老服務。

以新理念引領養老生活

對於城市養老,創新不能停步,要以新理念引領老年人過上有為、積極、健康的養老生活

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充實和尊嚴——這是《聯合國老年人原則》中確立的老年人地位的5個標準。「養老是老年期一種生活方式,以共性為主,特性為輔,不要刻意把老年人與社會隔離開來,把老年人過度『養』起來,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照顧和護理。要以新理念引領老年人過上有為、積極、健康的養老生活。」吳玉韶表示。

據相關統計,近10年德國老年人就業比例持續增長:2006年,德國60歲至64歲的老年人就業比例約為30%,到2016年,該年齡段德國人就業比例升至56%;2016年,在達到和超過法定退休年齡(65歲至69歲)的德國人中,仍有約15%在工作,10年前這一比例僅為7%。

杜鵬建議,要努力創造條件開發老年人力資本,發揮老年社會組織在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方面的作用,推進老年社會參與由政治參與、經濟參與向家務勞動、家庭照料等多領域拓展,為其繼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奠定基礎。

另外,財政部、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7年發布《關於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重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立足保障型基本養老服務和改善型中端養老服務。鼓勵政府將現有公辦養老機構交由社會資本方運營管理。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城鄉社區內建設運營居家養老服務網點、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興辦或運營老年供餐、社區日間照料、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

對於城市養老,創新不能停步。專家建議,應制定完善家庭養老支持政策,比如出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優先支持居家養老;出台鼓勵子女和父母就近居住或者共同居住的政策,實現「一碗湯」距離;設計「多代屋」,鼓勵多代同住,發放三代同堂花紅;實施對家有住院老人的在職職工照料假;建立對家庭護理人員的喘息制度;對失能老年人加速進行公益性護理培訓,探索互助養老等。

緊密聚焦老年人需求,應是城市養老發展的關鍵。「聚焦需求是關鍵。養老不同於家政,要建立體驗,引領消費。需求不是調查出來的,是開發和試驗出來的。」吳玉韶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董碧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辦2018世界盃 200萬隻流浪動物或遭殺戮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