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鏡頭下的納提什瓦遺址

鏡頭下的納提什瓦遺址

原標題:鏡頭下的納提什瓦遺址


2014-201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遠赴孟加拉國納提什瓦開展了佛教遺址的考古發掘項目,我有幸參與其中。我是一名測繪工作者,在工地上主要負責測繪及成圖,還有航拍,在孟加拉的工地上,我還兼職攝影的任務,而對於攝影,其實我還是感興趣的,端起相機,從取景器中尋找靈感,然後按下快門,查看圖片,一氣呵成,何其美妙。


開工與收工照是必不可少的日常項目,早上與下午總需要在遺址上走上一圈,每天都能發現不同的景色:遺址南邊有一棵大樹,早上工地上容易起霧,到了8點左右,陽光就從樹葉的空隙中穿透下來,與薄霧形成一縷縷漂亮的光線,甚是好看;時間來到下午,這裡的小孩下午放學後,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在遺址處玩耍,來看看今天挖出了什麼寶貝,或是來與和他們膚色不同的中國人打打招呼,這裡沒有現代的奢華玩具,有的只有最簡單的風箏,但是他們卻也能十足的樂在其中,小小的風箏由他們操作,能放飛好幾十米,在蔚藍的天上變成一個小點;隨著遺址的發掘,越來越多的歷史被揭露出來,得到孟加拉群眾的廣泛關注,每天過往的遊客絡繹不絕,記錄各色各樣的他們也成為收工以後的一大趣事。


陽光穿透樹葉照下來



在遺址放風箏的男孩


前來參觀遺址的學生



遺址附近的小河


在工地上只拍風景可不行,每一個遺迹單位,每一個出土器物,還有工作照,我都必須要記錄下來,然而,我的照片還不僅僅局限於傳統拍照,2014-2015年,我們第一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多達2000平方米,出土大量塔基、柱廳等遺迹,發掘完時,已是過年,大量線圖需要描繪,當時我還並沒有接觸多視角影像三維建模技術,時間緊張,我能用的就只有一台全站儀和手中的相機了,於是我把這兩個有機的結合起來,用相機儘可能的拍攝正投影的照片,並利用橡皮做標記點,把橡皮放在邊角上,再用全站儀記錄坐標,保證每一張照片都至少有3-4個控制點,就這樣拍攝了有500多張照片,1千多個控制點,硬生生的在兩天之內把線圖資料與數據採集完畢,避免了在孟加拉長時間的留滯;到了第二年,學習了多視角三維技術以後,這個問題就完美的解決了,任何一處遺迹單元我都用它記錄下來,如此大規模的佛教建築,就這樣濃縮在我的電腦里,很有成就感。


認真的清理遺迹



利用橡皮做控制點


遺址的模型是由2千多張照片生成的


全方位記錄佛國遺址,當然少不了航拍。無人機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俯瞰世界,每一張航拍圖都能帶來一次視覺盛宴。2015年開始,我們就用無人機航拍了,第一次帶來的飛機由於是組裝機,沒有安裝相機雲台,只能俯拍,稍顯遺憾,但是也完美的完成了主要任務;而第二次帶過來的無人機就可以拍鳥瞰圖了,美麗的佛國遺址與天際線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就彷彿像歷史的盛況重現,令人震撼。



鳥瞰佛國遺址

作為一個普通的考古工作者,我見證了一個龐大的佛教古國重現天日的過程,也見證了中孟兩國考古隊員的的友好相處,希望納提什瓦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我也將繼續記錄下去……



中孟聯合考古隊隊員合影


(文章來源:湖南考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李鋒:克拉克的「技術模式」與中國舊石器技術演化研究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